遼上京遺址
日期:2016/12/14 12:28:5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城址由皇城和漢城兩部分組成。平面略呈日字形,城牆全用黃土夯築,周長8916.9米,殘高5~9米。皇城位於北部,是契丹統治者居住區域,也是初築的皇都。東、南、北3牆都呈直線,各長約1500米,西牆中段位於小土崗頂部,南、北兩端向內曲折,全長約1850米,東、西、北3牆中部殘存有門址,並加築甕城,各牆上殘存有馬面。西牆內的山崗頂部,有一組東向的建築址,應是早期的宮殿遺跡,在此可
以俯覽全城。崗下有一大道直向東門,推測皇城最初是以東門為正門。擴建漢城後,城內主要建築都改成南向,皇城南門改為正門。四面城門內都有大街直通大內宮牆外。大內位於皇城中央部位,宮牆牆基已殘毀,大致探明約為長方形,周長約2000米。內有宮殿、門阙、倉庫等建築基址,其中有兩座大型宮殿,建築在高約4米的台基上。皇城南部有不規整的街道及官署、府第、作坊和寺院基址,其中一座寺院內殘存一軀殘高4.2米的石刻菩薩像,傳為天雄寺遺址。皇城北部地區未發現建築基址,應是文獻所載契丹貴族搭設氈帳的地帶。
漢城位於南部,是漢、渤海、回鹘等族居住區域,其北牆即皇城南牆,東、南、西3牆系擴築。牆身較皇城低窄,殘牆最高3米,無馬面,現已無法探明原有6座城門的具體位置。原來流經城南的小河,經過多次改道,自城西南角穿過東北角,將城內文化堆積層沖刷殆盡,僅余靠近皇城南門的小片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