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公園位於首都的中心地區,是世界現存建園最早的皇家御苑。由遼代初創,歷經金、元、明、清五個朝代的逐步完善,形成今天的格局,現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北海既有皇家園林的富麗堂皇,又有江南私家園林的古樸自然以及寺廟園林的莊嚴肅穆,稱得上是我國古典園林的精品和人類最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
在這古老的皇家御苑內水面開闊、風景秀麗、湖光塔影、樓台亭閣、疊石巖洞、蒼松翠柏、宛如仙境。它不僅有巍峨的白塔、恢宏的宮殿和佛寺、精美的靜心齋、畫舫齋、濠濮間等園中園建築群、寬闊的太液池、聞名的瓊島春陰及眾多的湖石假山。還有49座玲珑精巧,造型各異的亭式建築,分布在團城、瓊島及沿湖四周庭院,起著點綴景觀及安放石碑、佛像的作用。本文試圖從不同角度,結合北海造園藝術的特點來賞析這些亭式建築的藝術特色。
一、集錦式的亭式建築大全 御苑系指以園林為主的皇帝行宮或大型皇家園林。御苑造園藝術除了規模宏大以外,另一個特點是集錦式布局。北海就是以風景點、建築群和園中園為基本要求,勾聯組合成集錦式園林。它有瓊島東、南、西、北坡和五龍亭,九龍壁等風景點,有團城、猗瀾堂、西天梵境、快雪堂等建築群。還有北岸靜心齋和東岸畫舫齋、濠濮間等園中園。
北海的49座亭式建築從形態到造型風格都體現了這種集錦式構成特點。從亭子平面形狀分有;圓形亭頂的鏡瀾亭、見春亭。有鏡香亭、雲依亭、意遠亭、慧日亭等四角亭。有朵雲亭、巒影亭等六角亭。有引勝亭、滌霭亭、枕巒亭、妙香亭、小昆邱等八角亭。還有扇面亭。
從立體造型來看;有單層、雙層之分。亭頂形式多是攢尖頂。北海
海大部分亭子是單檐或雙檐亭尖頂。也有撷秀亭歇山頂亭,還有懸山屋面的碧鮮亭等。
從建築材料看:為顯皇家氣魄,建築多采用木結構,油漆彩繪,黃瓦朱甍,富麗堂皇,而其梁柱、枋檐、斗拱、藻井全部由石材建成的煙雲盡態亭則可謂獨具特色。
從建築風格看:北方皇家園林端莊厚重,富貴神秘的風格占主導地位,但也有南方私家園林風格玲珑俊秀的小亭,如濠濮間東山亭,青瓦屋面,原木柱上端至今保留著部分樹皮,其色澤雅致,顯得靈巧秀逸。
從亭子的用途看:園內大部分是點景和觀景為目的,通過對景,產生互相觀賞,互相烘托的構景,使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有不少的亭還有安放石碑、石刻、佛像的功能,如玉甕亭安放渎山大玉海玉雕珍品,安放妙香碑石刻和佛像的妙香亭,安放介紹北海歷史和周圍景點的滌藹亭、引勝亭。為亭的建築增添了豐富的內容。由於這些亭子建築的靈活多變,對點景起到烘雲托月,錦上添花的作用。既增加了園林的情趣,又豐富了園林景觀。
二、皇家御苑內的多方面體現皇權至上的特征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裡,皇家園林享受著最高的建築級別,紅柱黃瓦、金碧輝煌、雕梁畫棟、色彩濃艷強烈是皇家園林的色彩風格。其琉璃瓦的使用起到很大的作用,琉璃不僅色彩光瑩美麗,而且堅固耐用,富於裝飾性,在皇家園林中多以黃、綠、藍為主調,-是為帝王專用尊貴之色,小西天的方亭、五龍亭均黃琉璃瓦蓋頂,顯示了它的地位,體現了皇權象征的特點。有些亭子采用黃綠相間的琉璃瓦,配上亭檐下面藍綠色調的彩繪加強了色彩冷暖對比,增加了色彩的立體感。
在亭子垂脊上裝飾吻獸和瑞獸,不但構成建築各部分美的裝飾,而且也是一種權貴的象征。特別是用黃琉璃的瑞獸更增強了皇權的神秘感。明清時期規定,在垂脊上瑞獸排在騎風仙人之後,其順序為龍、風、師子、海馬、天馬、押魚、狻猊、獬豸、斗牛等,級別最高的建築也不超過這九種。小西天極樂世界是中國最大方亭式大殿,其垂脊上的瑞獸為七個,五龍亭的瑞獸為五個,都標明了相當高的建築等級,也顯示了皇權的威嚴和神聖。五龍亭中最大的龍澤亭位於五亭中央,雙檐攢尖頂,上圓下方,高大的雙檐攢尖形成巨大的空間,安放皇權特征的藻井,頂端一條巨龍盤臥,俯首下視,別有威嚴之感。圓形藻井四周八條飛龍組成龍環,群龍全身為金色,在外圍是由兩圈藍綠色彩繪團龍圖案的數十個小藻井,與中間黃龍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金碧輝煌的氣派。再外是數塊垂直欄板,由金色的奔龍缭繞,組成適合紋樣。又和中間的黃龍產生色彩的響應,體現了此藻井極高的建築級別。
三、點景、觀景、借景完美的結合 在園林建築中亭的本身就是一處最佳點景,而且也是一處最好的觀景點,相互呼應因借,形成對景,達到觀賞的意境。某些建築可能以觀景為主,另外一些建築則主要以點景為主。前者主要滿足看的要求,而後者主要滿足被看的需要。北岸的五龍亭和靜心齋的枕巒亭,則是這種看與被看完美結合的典范。明代嘉靖年間建的五龍亭,五亭中以中亭最大,五亭之間漢白玉石圍欄曲橋相連,曲折跨水,在太液池北岸一字排開,遠看形如游龍,站在亭內由立柱、窗框及欄凳形成方形的取景框,是極佳的觀景點,與瓊華島相對,可以欣賞到島上參差錯落的樓台亭閣及巍峨的白塔。由此遙望景山,古松翠柏叢擁著的萬春亭,形成極美的曲線。而站在瓊華島山頂遙望北岸一排游龍似的五龍亭,和後面幾組園林建築群,形成一幅極美的長畫卷,正是“布席只疑天上座,憑欄何異鏡中游”。
靜心齋中枕巒亭,則是利用地形起伏和建築的高低參差,平面錯落來獲得不同的景觀效果。從鏡清齋殿西北角看枕巒亭,亭子與周圍的疊翠樓、游廊和假山組合,構成一幅精美的畫面,乾隆帝贊譽它是“蓮朵珠宮”。而站在枕巒亭內,俯視靜心齋東部景區,又可以欣賞園中各種豐富多彩的景致,達到與五龍亭異曲同工的效果。
四、寺廟與園林建築藝術風格的橋梁
清代朝庭崇尚佛教,所以在北海內修建了永安寺、西天梵境、闡佛寺等多處寺廟建築,這些寺廟重疊有序,規則嚴整,中軸對稱的布局,這些寺廟建築群是皇家園林自然山水風景與均衡布局的亭台樓閣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亭子使中軸對稱與均衡園林在藝術風格中融為一體。永安寺是瓊華島南坡與山形配合高低錯落的龐大建築群。這座藏傳佛教的寺院,嚴格按中軸線布局,這裡的引勝亭、滌霭亭和昆侖石、岳雲石、太湖石假山及山洞,也都運用東西兩側對稱布局,和寺廟對稱格局相協調。而這些山石竹林和造型精巧玲珑的亭子使嚴肅的寺廟建築,增添了靈氣。在永安寺西面的蓬壺挹勝亭與悅心殿等建築采取散點布局。瓊華島西麓的琳光殿、甘露殿、水精域等寺廟建築,坐落在同一軸線上,布局嚴整,但其近臨的煙雲盡態亭、妙鬘雲峰亭配合閱古樓和畝鑒室,采取散落布局方式巧妙的把規則嚴整的寺廟園林融入到皇家園林之中,既保持了皇家園林的統一風格,又能領略寺廟園林的景致。
五、詩、書、畫、景融成意境的載體
乾隆皇帝能詩善畫,長於書法,有很高的藝術鑒賞能力,他直言“山水之樂不能忘懷”對園林具有極高的濃厚興趣。乾隆年間,在北海大興土木,修建園林工程浩大,耗資之巨,歷時三十八年。北海現存的亭子大多是當時修建的,其中選景、起亭名、寫亭匾、題詩、書寫碑記多出自乾隆之手。
鏡瀾亭建在團城西北角太湖石上,既點綴了團城景色,又豐富了遙望北海景觀,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由此處俯視瓊島景色和太液池風光效果極佳。與它對稱的朵雲亭,也是一座點景亭,乾隆在亭內木匾題詩寫到;“小亭一朵倚雲岑,境若虛無望若深,便是真看濟荟蔚,仍飛瓊島作春陰”。在引勝亭和滌霭亭內乾隆親筆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的“塔山總記”和“塔山四面碑記”,記載了北海白塔山概況、沿革和塔山周圍的景物。
雲依亭和意遠亭互為對稱,均建在陡峭的平台上,有詩曰;“雲氣飄飄水氣沖,曲欄遙楫兩山峰,少陵不必誇多麗,煙裹風流態自濃”,登此亭可眺望園中景色。煙雲盡態亭全部采用石材,在石柱、石梁、額枋上镌刻乾隆御制七言詩二十六首。石亭坐落在水池中,周圍環境幽雅,極富自然情趣。延南薰(即;扇面亭)正面凹進,恰似漢字“風”的偏旁,整體觀亭似一把折扇,建築之巧令人稱奇,亭前是青石地面,形狀如折扇的骨架。
碧鮮亭是靜心齋中的一個小亭,緊貼韻琴齋南山窗,坐在韻琴齋內從窗口南望,可觀太液池及瓊島景色。七佛塔亭是大西天大慈真如寶殿後一處重要建築,重檐攢尖,銅鎏金寶頂,黃琉璃瓦,綠琉璃剪邊屋面,亭內豎有八角石塔,塔上镌刻有七世佛陰紋像及乾隆題“七佛塔碑記”。妙香亭也是一座佛亭,亭體大,由四十八根圓柱支撐,亭內有八角形須彌座,上為十六面石結構佛塔,塔上刻有唐代曾人貫休“十六應真像”和乾隆撰寫的贊辭。
總觀北海的亭,大多是凝重典雅,但也有的輕巧秀麗,翬飛多姿,它們跟整體園林和諧地組合在一起,和周圍環境互為襯托,相映成趣,處處成景。如果把整個北海園林當成一幅完整的山水畫面,亭子就象是一枚枚小巧玲珑的篆刻圖章,钤印在畫面適合的位置,形成完美的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