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錫惠公園,位於錫山大橋下,距市區約2公裡。地跨錫山、惠山,面積45.8公頃(不包括登山浏覽區)。解放前,這裡有100多處宗祠、廟宇,同天下第二泉、寄暢園、龍光塔、張巡廟、惠山泥人街鋪、五裡香塍等成為傳統的名勝游覽區。
解放後,市人民政府對錫山惠山的風景名勝,進行保護、整修、開發、植樹造林,1952年建錫山公園。1954年,建晴雲亭、觀澗亭、動物園,景區延伸至惠山。1956年整修惠山寺遺址的古建築和天下第二泉。1958年開鑿映山湖,1959年改造愚公谷、泰伯殿,並更名為錫惠公園。1981年,建成園中園杜鵑園。這裡有眾多的古跡與古典的園林藝術融為一體,以勝地名泉、山山溪光而馳名中外。
錫山是惠山的余脈,海拔74.3米,周圍約1.5公裡。經考古挖掘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錫山南麓一帶,曾是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無錫先民的大型聚居村落,相當於“良渚文化”。據傳說,周秦時,山上有錫礦,至漢初采掘殆盡,於是就成為“無錫”地名由來的說法之一。民間俚語雲:“無錫錫山山無錫”。又傳公元前2世紀,秦將王翦駐軍此地,軍士埋鍋造飯,掘地得銘,上刻“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等語。在明初,“錫山晴雲”被列為“梁溪八景”之首。
龍光塔錫山之巅的龍光塔,是被歷史稱謂振興無錫文風的“風水塔”。明初,錫山即有塔,後圮。明正德二年(1507),昆山人顧鼎臣以大學士之尊,跑到無錫看風水,斷言無錫在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出了狀元蔣重珍之後,沒有再出狀元,是因為錫山無塔,就像龍頭無角而造成的。於是嘉靖元年,在山頂建了石塔,但仍未出狀元。又有人說:“龍以角聽,宜中空。”因此在明萬歷二年(1574)又建了八角七層磚塔,當年恰巧出了無錫歷史上五位狀元中的第二位孫繼皋(此後在清朝又出了鄒忠倚、王雲錦、顧皋等三位狀元)。事後,孫的老師、常州太守施觀民題名“龍光塔”,由王仲山書額。清康熙、雍正、道光間,該塔三次重修。同治四年,塔頂毀於火。1921—1924年,龍光寺僧向祝蘭舫夫婦募銀重修,塔剎以鐵制套座,承載重1.5噸的鑄銅葫蘆,今存。1930年榮德生等再度捐資重修,部分構件改用混凝土。建國後該塔曾作過多次修葺。現建築高32.2米,牆厚1.8米,仍為樓閣式,八角七層,磚混結構。登塔攬勝,無錫城市景觀靡不歷歷在目。
龍光洞是新辟的地下游覽場所,1974年開鑿,面積3696平方米,因位於龍光塔下,故名“龍光洞”。
九龍壁在錫山南麓,長26.71米,高4.09米。由壁座、壁身、琉璃頂三部分組成。壁身由144塊塗釉陶塊拼裝而成。九條龍分紅、黃、綠、白、青、紫、藍、橙、赭九色,奔騰飛舞,神態各異。由宜興均陶廠精制而成,它豐富了錫山惠山以龍為傳說的風采。
惠山作為錫山“母體”的惠山共有九個山峰,最為有名的為:高172米的頭茅峰、高302米的二茅峰和高328.98米的三茅峰。周圍長約20公裡。惠山的別名不少,如西神山、歷山、九龍山、冠龍山、斗龍山、古華山等。約於4世紀時,西域僧人慧照第一個來此山傳播佛教,成為這裡的開山禅師。慧照與名流交往,名聲很大,後人即以慧照的名字命山,稱慧山。“慧”、“惠”相通,惠山因此得名。由此也種下了“自古名山僧占多”的契機,開始累積起惠山上下那豐厚的人文底蘊。1751年春,清帝乾隆首次南巡,他在游覽惠山以後,對隨行的督臣說:“入江南境,揚州但繁華,無真山水;金山佳矣,而有戒心;惟惠山幽雅閒靜。”以至他到了蘇州虎丘後,見山門上懸掛著“第一名山”匾額,心中頗不以為然,谕令除去,而意屬惠山。俗謂:惠山被稱“江南第一山”是乾隆封的,出典就在這裡。
南朝佛地惠山寺遺跡惠山寺,位於惠山秀嶂街,即惠山直街和橫街交接處。始建於南北朝。距今已有1500余年。這裡是文物古跡匯集,山泉景色宜人的游覽之地。它的前身是南朝劉宋司徒右面長史湛挺隱居的“歷山草堂”,曾與南平王劉爍有詩章唱和,南齊著名詩人江淹特來此堂,憑吊湛挺,寫了詩章,後人將湛挺、劉爍、江淹的詩章列於壁間,使這裡成為文人聚集的名勝之地。景平元年(423)僧人就利用這處名勝,改稱“華山精捨”,使這裡成為佛教勝地。梁大同三年(537),建“大同殿”,改號“法雲禅院”。唐會昌年間,诏毀浮屠,寺亦毀,大中、鹹通年間重建,改稱“惠山寺”。北宋至道二年(996),賜額“普利院”。靖康年間,曾賜給丞相李綱為“功德院”。南宋紹興初年,又賜給信安郡王孟忠厚,祀孟太後,改額“旌忠薦福禅院”。元朝末年毀。明洪武元年(1368),僧普真重建。清朝鹹豐至同治間毀,江蘇巡撫李鴻章在惠山寺的廢墟上,建造了昭忠寺,使惠山大殿成為清代的祠堂建築。如今惠山寺留下一批佛教遺跡。
古華山門為惠山寺的頭山門,黃牆壁立,頂端有寶焰明珠,牆頭有魚化龍裝飾。現存山門,系1954年拓寬惠山直街時改建,拱門上“古華山門”和“勝地名泉”磚刻是惠山寺原物。山門斜對龍光塔,構成惠山寺第一景。
唐宋石經幢古華山門內,兩側聳立一對古石幢。南側為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北側為宋普利院大白傘蓋神咒幢。兩幢中間相距10米,分別由15塊大小不一的圓形湖石組成。
唐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幢,建於唐乾符二年(876),幢身為八稜形石柱,遍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此經由賓(今阿富汗東北)僧人佛陀波利譯,白鹿山人李端符書。雖經千年風雨剝蝕,秀麗的字跡仍依稀可辨。
宋普利院大白傘蓋神咒幢(惠山寺在北宋時名普利禅院),建於北宋熙寧三年(1070),由無錫縣萬壽鄉靜安裡劉元規等建,形制和大小與唐經幢基本相同,幢身經文為大白傘蓋神咒,是宋以後流行的作法。
這兩座石經幢,1982年列入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在古華山門後,有飛檐翹角的兩層古建築——金剛殿。殿始建於明朝正統十年(1445)。1976年易磚木結構為水泥建築。檐正中高懸“惠山寺”一額,紅底金字,回紋邊。兩旁一聯:
大哉王言,山為第一泉第二;
巍然廟貌,祠以教孝寺教忠。
原是晚清無錫知縣廖綸書於1913年,現已改由武中奇書。北面“江南第一山”匾額,白底黑字,系名畫家李可染所書。兩旁有徐靜漁重書陳亮東聯句的抱對:
地鄰五裡香塍,樓閣重新,大好林泉都入畫;
我愛九峰勝境,溪山依舊,無邊風月更怡情。
香花橋·日月池金剛殿後,有池水一泓,即陸羽《慧山寺記》中所謂“阿耨水也”。世稱日月池,上架香花橋,鑿於南北朝元徽年間。香花橋,古色古香,小巧玲珑;日月池,水清如碧,池壁有一螭吻。它們都是根據佛經“信佛升天,進入無量壽國之天,日月飛升,天佛放大光明,以香花伎樂相迎”之句命名。橋中有“雲龍盤旋”雕刻。
金蓮池循此前進就是惠山寺二山門後一石砌方池,池上跨著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橋,橋下水池種植金蓮。花似蓮而小如水仙,色黃而香,是睡蓮科水生植物。金蓮池和金蓮橋的名字就由此而來。金蓮池,鑿於南北朝。
金蓮橋金蓮池上架金蓮橋,建於宋代,上镌有“懋德堂李府”一款。宋靖康年間,惠山寺由欽宗賜給愛國抗金將領李綱為“功德院”。此橋可能與李綱和他的家族有關。金蓮橋,三孔,長10.7米,寬3.4米,由12塊石梁分三排架成,刻著四個魚首和四個螭首,橋面兩側華版上,雕刻著宋代典型的“牡丹花葉和男女兒童”圖案。兩側石欄桿,由蓮花望柱和透空石欄板(即尋杖,荷花淨瓶式)組成,整個石橋造型優美,雕飾華麗,現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御碑亭御碑亭,俗稱“皇亭”,在金蓮橋前,是一座莊嚴的重檐歇山建築,有獨特的風格。亭中樹乾隆御碑,高3.4米,寬1.1米,碑帽和三層石座,雕刻著工致的雲龍花紋。清朝乾隆六次下江南,都到無錫,每次都為惠山寺寫了詩章。地方官將其中四次寫的惠山景物詩,刻在碑上,成為清代文物。正面為乾隆辛未年作:
寄暢園中眺翠螺,入雲撫樹濕多羅。
了知到處佛無住,信是名山僧占多。
暗窦明亭相掩映,天花澗草自婆娑。
黎公案休拈舊,十六春秋一剎那。
背面為乾隆丁丑年作:
九隴重尋惠山寺,梁溪遐憶大同年。
可知色相非常住,惟有林泉鎮自然。
所喜青春方入畫,底勞白足試參禅。
聽松庵靜竹爐潔,便與烹雲池汲圓。
兩側還刻有乾隆壬午年和乾隆庚子年所寫的詩兩首,均用第一首詩的原韻。1982年舒同為此題了“御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