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對中國古建築布局的影響
日期:2016/12/14 13:07:1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中庸和諧、倫理有序、依仁游藝、諧隱相生。儒家文化對中國古建築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李教授指出,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建築就如同主人接待客人一般,它周邊的序位布局是有一定的關系的,對稱是一大特點,儒家的這種審美觀在音樂中也有體現,儒家的音樂往往“有節含蓄”。
李教授用紫禁城三大殿、天壇祈年殿、北京四合院、皖南民居等建築進行了生動的解釋。紫禁城三大殿立在三台之上,從空中俯瞰工字形三台,太和殿用重檐庑殿頂(庑wǔ正房對面和兩側的小屋子),中和殿用攢尖頂,而保和殿用重檐歇山頂,主從分明。太和殿寬闊空蕩的殿內,只在中心設置一個寶座,借以凸顯天子之權威。祈年殿的外觀為圓形三重攢尖頂,內部的柱子卻用外圓內方的系統排列,反映中國古代天圓地方思想及空間觀念。北京四合院的空間布局是明清時期中國北方倫理秩序的具體表現,正房居中,廂房分列左右。皖南民居外觀上最顯眼的特色是高聳如牌樓的馬頭牆。內部天井窄小,幽暗的光線帶給宅第寧靜,屋檐滴下雨水匯聚在有如方硯的庭院中,格局緊湊,卻讓人感覺生活在水與光交融的環境裡。
釋家思想與建築:萬向森林,圓潤有序
李教授說,佛在詞典中的意思為“覺悟者”,佛教影響的古建築通常四面有門,建築頂部為尖狀物,代表修行到一定程度時就會超脫塵世,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儒家思想影響的建築,如天壇,頂部圓潤。李教授舉了應縣木塔和承德普寧寺大乘閣的例子。應縣釋迦塔立於寺之中軸線上,保存了遼代以佛塔為核心的布局特性,它的構造極為復雜,外觀五級六檐。各層所供佛像不同,禮佛者從一層的顯宗逐層拜到五層的密宗,完成顯密圓通之境界,反映了遼代大乘佛教思想內涵。普寧寺後段最高為大乘閣,象征須彌山或吉祥山,四周分布著代表四大部洲與八小部洲的中小型建築,形成佛教曼荼羅世界,以漢、藏混合式建築表現了密宗境界的創作。
道家思想與建築:天人合一,大象無形
李教授說,道家有一種說法“洞天福地”,這一思想貫穿於道家思想影響的建築中。“道觀”這個名稱中的“觀”字,有等高望遠之意,道家建築多位於山頂,表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這類古建築提倡利用青山碧水,體現建築與自然的結合。“老子中有一句話叫‘大象無形’,我非常喜歡這句話。真正了不起的偉大的形象是不能名狀的,它不是一種特定的形。”李教授指出,“還有就是沉懷味象。我們去感受一種建築物,一種環境,其實是五官的體會,而不是只有視覺的體會。個人的心境對觀察建築物是有影響的,看你用什麼樣的心境去看建築物”。
道家文化影響的建築物講究的是形象相生。它雖然沒有對稱性,但是亂中有序,人們也可以從中觀察到四季、光影的變化。李教授舉了拙政園的例子,拙政園以有聚有分的大池為主,四周布置高低錯落及功能各異的建築,旱舟泊於渡口,廊橋架於河,曲橋橫跨水面,山丘被水環繞,布局緊湊,空間疏密有致,層次豐富,為蘇州園林之傑作。
講座的後半個小時是觀眾提問時間。現場觀眾踴躍提問。李教授在回答一位同學的提問時指出,中國歷代建築思想的傳承主要通過言傳身教,這種思想融入了古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如儒家對人的關心,道家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而我們現在的一些建築過於迷信科技,缺少一種文化味兒,“我們不要把高科技當成膜拜的宗教”。
推薦閱讀:
下梅林廟
探秘莫高窟空間
蔣氏故居
猛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