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棲霞寺厲害,擁有1省保3國保,一票通打,確實讓人歡喜。“棲霞山上楓如醉”,這裡紅葉濤濤似晚霞飄落的秋景也不錯,可惜來的不是時候。一進大門,明鏡湖、新建的鐘鼓樓等只是個引子,再往後走才漸入佳境。
明征君碑是南京保存最為完好的唐碑,其在禁閉在寺院山門前一個小房子裡,大門隆重的鎖著,通過骯髒的玻璃,朦朦胧胧的能掃一眼唐碑。此碑是為紀念明僧紹而立,“征君”是後人對他的仰稱。明僧紹是南北朝時期的居士、經學家,他多次拒絕宋、齊2朝朝廷征召,後在棲霞山隱居。徑路絕,風雲通,每個人都有自我的看法與追求,這也許就是高士們清風自流、退而不仕的理由。

棲霞古寺
明僧紹的五代孫明崇俨精通巫、相、醫“三術”,從而獲得唐高宗李治和皇後武則天的寵信,其特意向李治提出要為明僧紹樹碑立傳,高宗慨然應允。碑的正面密密麻麻的刻滿了2376字,書體為行書。碑文為李治撰,高正臣書,王知敬篆額,唐上元3年(676年)立。碑的背面有“棲霞”2個碩大金字,傳為李治親筆所寫。透過破格窗勉強能拍到一個“霞”字,筆法蒼健有力,結構和諧,一幅好字。
過山門既進入棲霞寺正院,棲霞的最早版本是明僧紹所建的棲霞精捨。明僧紹去世後,其子捨宅為寺,齊永明7年(489年)法度禅師以此為基礎,正式創立了棲霞寺。現有毗盧殿、法堂、藏經樓和偏殿等建築組成,整個建築群在清鹹豐年間年遭邪教太平天國兵燹而毀,現存的建築是1904年後逐漸修復的。

捨利塔
棲霞寺和2個著名的揚州籍大和尚有所關聯,一個是鑒真,其當年第5次東渡扶桑未果時,曾在棲霞寺作短暫的住留。現建有鑒真紀念堂,陳列著一些日本佛教界贈送的東西。
另一個是台灣的星雲大師,其12歲就這此出家,寺裡的玉佛即為其所捐贈。鐘樓下出售著他演講的光盤,書架上有免費索取的他的禅語書籍。他的佛光山信眾無數,他的文章言簡意赅,睿智通拔,在給生命存在的本真找個落腳處。我想將來在這裡給星雲建個什麼紀念室,也未嘗不可能。
捨利塔在寺院的最後,和千佛崖緊緊相連。拍塔時,天空忽然放晴十來八分鐘,可謂光明普照沐浴眾生。捨利塔的前生是隋文帝仁壽年間所建的木塔,“會昌法難”讓它煙消雲散。現存的石塔是五代南唐時笃信佛教的2個大臣高越、林仁肇所建,和杭州的閘口白塔一樣,都是中國早期留存下來的8面石塔。
民國年間,好事者住持用最先進的材料水泥修復殘敗的一些佛像,結果弄巧成拙,風采盡失。且不說水泥沒有起伏感和呼吸感,但看補修手法粗劣,就令人汗顏。

千佛崖的無量石窟
整個千佛崖可圈可點的就是無量殿窟,也是山巖上開窟最早的石佛,正中為無量壽佛,左右是觀音、大勢至2個菩薩立像。當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棲霞寺,易名8次,且屢建屢毀,而千佛崖的一些石刻也成為該寺南朝殘存的遺夢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