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具特色的院校藏古籍
日期:2016/12/14 13:09:52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我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文物認定工作中,出現了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在新認定的文物中,除書畫、瓷雜外,學校收藏的眾多高品質古籍特別引人注目,其中就包括了常熟理工學院、蘇州市第五中學、張家港市塘橋高級中學、太倉市第一中學等。
常熟理工學院收藏古籍達1720套/14236冊,其中古籍善本126種,明隆慶六年(1572)的刻本《滄溟先生集》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滄溟先生集》共30卷,明李攀龍撰,張弘道校,王世貞刻本,附錄1卷,10行20字,白口,左右雙邊單黑魚尾,16冊,此書是常熟理工學院圖書館現存最早的古籍善本之一。李攀龍(1514—1570)字於鱗,號滄溟,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繼“前七子”之後,李攀龍與謝榛、王世貞等成為明代嘉靖後期再度興起的文學復古思潮“後七子”的領袖人物,李攀龍更被尊為“宗工巨匠”,主盟文壇20余年,影響甚至及於清初。為李攀龍刻印此書的王世貞(1526年-1590年)字元美,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太倉(今江蘇太倉)人,明代文學家、史學家,在李攀龍死後,同為“後七子”領袖的王世貞獨主文壇二十年。因此,《滄溟先生集》作為兩位文壇領袖交往的文字見證,對於研究明代中期第二次文學復古思潮興起原因、價值取向、思想實質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獻價值。
張家港市塘橋高級中學收藏的《漢書評林》,是明萬歷九年(1581)年間的刻本,該書共40冊100卷,版分上下兩節,上窄下寬,上刻諸家評語,開本闊朗,镌刻精工,最重要的是該書是明朝多色套印本之鼻祖凌稚隆親自輯校的一部歷史評論和闡釋《史記》的集大成之作。資料顯示,凌稚隆是浙江烏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他生於一個官宦之家,其兄凌迪知官至大名府通判,凌迪知之子濛初即《初刻拍案驚奇》和《二刻拍案驚奇》的作者,凌氏一門,讀書、刻書、著書,可謂書香世家。凌稚隆一生刻印了大量書籍,如《萬姓類苑》(傳記)46卷、《史記評林》130卷、《漢書評林》120卷、《史記纂》24卷等,雕制精良,為後世藏書家珍視,特別是其中的《史記纂》朱墨套印,刊於萬歷七年(1579),為目前已知最早的套印本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