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寺塔·史料
又名慧光寺塔,立於東寺街中段西側,約建於840-859年之間,已有1100多年的歷史。與東寺塔對峙,一起歷經昆明風雨,曾多次修葺。“雙塔煙雨”之景,蘊涵著昆明延續不斷的歷史文化。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昆明地震,西寺塔傾倒過半,十六年(1503年)仿東寺塔式樣重修。
清康熙六年至十二年(1667年-1673年)又加修葺。道光十三年(1833年)地震,塔剎毀,塔身傾斜。鹹豐六年(1856年)慧光寺毀於兵燹。
1983年11月至1984年9月,對西寺塔進行維修。
1985年,在西寺塔周圍建文化娛樂園。
1983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肉眼看去,很難發現塔身傾斜。
熱鬧繁華的昆明街頭,西寺塔宛如飽含滄桑的老者,見證著昆明城從古至今的歷史變化。作為這座城市最古老的建築之一,本地幾乎無人不知,甚至外地人也有所耳聞。也正因為此,它的一丁點“風吹草動”,總會引來眾多關注。
近日有市民反映,矗立於西山區東寺街旁的西寺塔“斜了”,擔心這會帶來安全隱患。昨日,記者從西山區文物管理所了解到,西寺塔在修建時就特意根據風向因素進行了傾斜,“2011年測量時塔頂部中心向西南方向傾斜43厘米。”文管所表示,西寺塔如出現問題會及時進行修復,請市民不用擔心。
擔憂
西寺塔有點往西傾斜安不安全? “西寺塔好像有些傾斜。”近日市民張先生從西寺塔邊經過時,隱約察覺到異樣:整座塔身不在一條直線上。半信半疑的他繞著西寺塔走了幾圈後,確信“塔歪了”,“塔身有些向西傾斜,也就是往西山那個方向斜”。
冬日的早晨,晨練的老人們集聚在塔前的廣場。記者站在廣場中央遠觀西寺塔,35米多高的塔身矗立在天空下,難以看出歪斜。夯實牢固的塔基布滿了歲月留下的痕跡,牆壁泛黃,還有著許多雨水沖刷後的印跡。
在廣場健身的劉大爺告訴記者,自己就住在西寺塔旁邊的一幢居民樓,並未明顯感覺到塔有傾斜。“我每天都要路過西寺塔,6年裡沒發現有變化。”劉大爺說自己退休前做綠化園林工作,對亭台樓閣的建設也有些了解,“高層建築物傾斜是有可能的,有允許存在的傾斜度。如果超出允許范圍,傾斜一方的反方向地面會出現裂痕”。
“你看嘛,地面幾乎是完好的,塔基也基本沒有明顯裂痕。”劉大爺指著塔四周的路面說,古代的建築物質量非常好,而且在幾個朝代都進行過修繕應該不會存在大的問題。
解釋
建時就是斜塔塔頂曾有“雞鳴” 西寺塔究竟是不是“向西邊傾斜”了呢?西山區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證實,該塔確實有一定的傾斜,但是在建塔時特意設置的。
工作人員解釋,昆明春冬季節主要受印度洋吹來的西南季風影響,建造時塔身也向西南方傾斜。塔頂四個方向各有一只“金雞”,口裡放有彈片,風一吹來就會發出“鳴叫”,“早前聲音很響的,後期因缺少清理就不響了”。
記者了解到,塔頂的“金雞”由銅皮制成,口角處噙有一枚兩頭有孔的銅管,管內有金屬簧片,而雞頭、脖子、腹部全是空的。勁風吹來時,雞嘴內的銅管經腹內的空氣回旋振蕩,便發出聲響。
同時該工作人員還介紹,管理單位每隔三至四年就會對西寺塔進行一次觀察和對傾斜度專業測量,近兩次測量的數據均沒有發生變化,最近一次是在2011年測量的,“西寺塔頂部中心向西南方向傾斜43厘米。”他表示,文管所會關注西寺塔的傾斜,如出現問題會及時進行修復,請市民不用擔心。
聲音 地方史研究者同意西寺塔“故意傾斜說”—“建造者可能已意識到昆明的氣候”
對於西寺塔的傾斜,昆明地方史研究者、本土評論員趙立(網名“風之末端”)對建造時特意傾斜的說法持贊同意見。他解釋說,從昆明城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西南方向的風是城區主要來風,力度也強,而昆明地形像“壩子”,東北風較弱,從地形、氣候、風向綜合分析,不排除當初向西南傾斜的可能。
趙立還說,西寺塔頂端的4只“金雞”構造特別,起風時面向西、南方向的兩只雞就會發出叫聲,而東、北方向的兩只金雞聲小甚至不發聲。“以前民間還有傳說,會叫的那兩只是公雞,另兩只是母雞。”
趙立說,自己長期以來一直進行地方史研究和史料收集,針對西寺塔傾斜的相關資料查閱了不少,但都沒有找到建塔時期的詳細記載。“建塔至今已有1100多年,當初建造者的真實想法難以考證,但從後期的研究並結合史料,能夠看出,建造者當時可能也已意識到了昆明的氣候和地形。”
關於西寺塔傾斜,還有另一種“地震說”。而趙立表示,能夠找到的因地震導致塔身傾斜的記載少之又少,史料也不完整,“我個人更傾向於建塔時據氣候、風向原因"有意"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