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尋訪重慶籍北伐將領舊居

尋訪重慶籍北伐將領舊居

日期:2016/12/14 12:56:2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舊宅主人曾任劉伯承的上司,此為良公祠的正堂

    重慶市萬州區良公祠系北伐將領張沖的祖屋,建於清光緒初年,磚木結構,巴楚風格的回廊式四合院,共有房屋40余間,占地面積2460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余平方米。2009年12月被列為了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良公祠主人張沖(1887-1937),字亞光,重慶市萬州區(原四川省萬縣)長嶺鎮涼水村人,為清末四川選送留日幼童之一,畢業於日本海軍學校,曾加入同盟會。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從軍,歷任海軍陸戰隊長、軍械處長、四川督軍警衛團長(劉伯承元帥任副團長)、第二混成旅旅長(劉伯承任該旅第一團團長)。1937年攜家小回川,旅途患病,回鄉後病故。


    顯赫一方的張家大戶

    走進院子的天井,竟然發現地面用青石板拼成一個偌大的“王”字,筆畫的空白處鋪嵌著青磚,很容易辨認,從四方觀賞都呈“王”字;正殿的屋脊大梁,采用了四重抬梁的建造結構。張沖祖父考取過貢生,在鄰縣做過幾年縣官,自诩為官宦人家,積德鄉裡的張沖祖父又被稱“良公”,院子因此稱“良公祠”。

    院子左右兩側為兩層樓的廂房,房屋抬梁、檐柱、窗格上的木雕人物、動物、花鳥栩栩如生,讓院子除了莊重和氣勢外又添加了一分典雅和古樸。設置在天井正殿前的兩只石缸,各長280厘米、寬140厘米、高110厘米,這是目前發現的重慶市境內古民居中最大的消防儲水石缸。

    100多年前就有上千畝田地收租的良公祠張家,6個兒子除張沖外,還有2個也留過洋,放在今天的家庭來說也是少有的。用顯赫一方形容張家的錢財與勢力,一點沒有誇大其詞的成分。據傳張沖母親70大壽,劉伯承曾前去為老人祝壽。良公祠的牆壁上有劉伯承當時為老人題的一幅賀聯: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

    良公祠主院子天井,地面用青石板拼成一個若大的“王”字,筆畫的空白處是三合土,很容易辨認,從四方觀賞都呈“王”字。

    走向衰敗的風水傳說

    張家有6個兒子,算是人丁興旺,可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卻開始衰敗。排行老二的張沖旅途患病去世;三弟留洋歸來,因父親一句“不要洋洋得意”的話傷了自尊,竟吞鴉片自殺了;四弟從軍作戰英勇,最終戰死疆場;五弟留洋時染疾,正值英年客死異鄉;六弟在家鄉因病去世。只有外號“千胖子”的老大健壯,從16歲開始主持家中裡外事務。

    當地人對張家的衰敗,有關於風水的傳說。

    修建良公祠時雇請的風水先生來自湖北,事前他提了個要求:看准了院子的風水,勢必破了天機,雙眼必瞎,張家得供養他的下半輩子。張家理所當然同意了。為保富貴平安,屋基坐標點引自近100公裡外的湖北省利川名山齊岳山,沒有任何測繪儀器,全憑風水先生用木匠吊墨線的土辦法,一步一步引來,付出了不少的艱辛。院子總共修了七八年才竣工,風水先生的雙眼果然瞎了,張家沒食言,供養起了風水先生。古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供養三年後,張家把風水先生看成是累贅,便安排他去干活推磨。話說風水先生的徒弟見師父走了多年沒音訊,沿江一路打聽找到了張家,目睹師父在此受難,決心施法報復。徒弟觀測到一個叫高洞子的地方,系長年山水沖刷巨石形成的一個咽喉地段,他推論是張家風水的“龍脈”,於是用近2米長的石條搭起一個過橋,鎖住“龍脈”,一鎖就鎖了100多年,現在仍然躺在那裡方便當地行人的過往。


    前廳和東廂房 
    新主人拍得良公祠 
    也許是冥冥中的天意,良公祠今天的主人與原主人張沖的字完全一樣,居然也名叫張亞光。眼前的張亞光是個不修邊幅的光頭,給我講了偶得良公祠的故事:我特別喜歡收藏古舊工藝家具和木制品,經常到鄉下挨家挨戶探尋藏品線索。1998年的一天,我經人指引來到了一個古樸的院子,進去後才知道院子是國營糧站的一個糧庫,正遇國家糧食政策改革,處於不景氣的狀況。我問有舊家具賣不?守庫的職工開著玩笑說:舊家具沒有,這座舊院子賣,你要不?他是隨口的一句玩笑話,激起了我的興趣,追問要賣多少錢。守庫職工見我當真了,回答我去問問站領導。站長說,決定賣時再打電話通知。本身的一個玩笑引出的事情,很快就忘了。不料2007年10月初的一天,突然接到站長的電話,說這個院子要拍賣,請我去競拍。張亞光如願拍到的良公祠由於缺乏保護,又年久失修,顯得十分破舊。為籌集修繕資金,他賣掉城裡的一套房屋,把行李搬進了這個破舊的院子,開始張羅維修工作。經過整整兩年的修繕,良公祠終於在2009年10月基本恢復了昔日的面貌和氣勢,當年12月被列為了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井地面用青石板拼成的“王”字,非常明顯。


    這是目前發現的重慶市境內古民居中最大的消防儲水石缸。從中可看出主人“防患於未然”的意識,也得知良公祠的規模巨大。


    檐柱木雕


    舊居內保留的八角桌


    張沖(後左)與劉伯承(前右)等人合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