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官山古建築群 養在深閨待人識
日期:2016/12/14 13:04:2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小官山古建築群由王家大院、周家大院、盧聚和大院、秦家大院、天佛寺、會川門六處地面文物組成
王家大院
周家大院
小官山古建築群由王家大院、周家大院、盧聚和大院、秦家大院、天佛寺、會川門六處地面文物組成。付坤明介紹,小官山古建築群由王家大院、周家大院、盧聚和大院、秦家大院、天佛寺、會川門6處地面文物組成,建築群總占地面積就有2萬多平方米。
條石砌築的明代古城門、刻在峭壁上的佛面、幽深的古寺、各具特色的清代川東“豪宅”……這不是穿越劇裡的場景,而是“隱藏”在豐都多年的一處大型古建築群。打開城牆右邊的鐵門,一股濃烈的懷舊氣息撲面而來――
在豐都縣名山街道小官山彭家垭口,一座坐南向北的明代古建築群十分搶眼。3月21日,記者從豐都縣文管所獲悉,今年年內,由三峽庫區搬遷復建的這座小官山古建築群有望對外正式開放。
據了解,該建築群由6處地面文物組成,是典型的川東傳統民居建築。由於之前散落於三峽工程淹沒區175米水位線以下,2002年開始拆遷,2007年12月主體全面竣工,集中於小官山彭家垭口。因遲遲沒有完成配套設施等問題,該建築群至今還未正式開放。
這個養在深閨待人識的古建築群到底有何特色?昨日,記者前往打探。
推薦閱讀:
河北宋家莊:紫荊關外第一莊
許昌關帝廟的文物價值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湯廟謎團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永樂奇觀
盧聚和大院
秦家大院
天佛寺依照明嘉靖年間澆鑄的鐵佛原貌重新打造的三尊石雕佛像
四大院落各具特色“彎”也是一種風格
打開城牆右邊的鐵門,記者跟隨豐都縣文管所工作人員付坤明進入圍牆內,一股濃烈的懷舊氣息撲面而來。
付坤明介紹,小官山古建築群由王家大院、周家大院、盧聚和大院、秦家大院、天佛寺、會川門6處地面文物組成,建築群總占地面積就有2萬多平方米。
記者在現場看到,王、周、盧、秦四大院落成方形布局。木板牆、雕花窗、青石地……每處院落,牡丹、仙鶴等精致的雕刻都無處不在,盡顯大家風范。
不過,雖然都是典型的川東建築,但每家大院都各具特色,如王家大院為一進三重四合院落,周家大院則為一樓一底宅院,盧聚和大院則由上、中、下三組院落構成。
除了精致的雕刻外,一些彎曲的柱子和橫梁也隨處可見。是年久失修,還是修建者故意為之?
“這種不拘一格的風格正是峽江建築特點所在。”全程參與復建工程的豐都縣前文管所所長李國洪告訴記者,峽江人修房子喜歡因材就勢,柱子並不一定要修得筆直,而是盡量保證原貌,把它用在該用的地方,“既承重又增添了一些別樣的美感。”
還原古寺中的佛像 切割峭壁上的佛面
在盧聚和大院的上方,一座懸山式屋頂、穿斗結構的寺廟散發著古老的氣息。
付坤明介紹,該寺為天佛寺,原位於縣城西郊,後毀於兵焚,在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改建。記者在現場看到,該寺廟由山門、前殿、後殿及左右廂房構成。柱墩為大象、蟾蜍等動物造型,十分生動。後殿內,三尊近2米的石雕佛像盤坐於蓮花之上,神情安詳。
“這三尊石像可費了大力氣哦。”付坤明說,寺中原來的三尊佛像都是明嘉靖年間澆鑄的鐵佛,但已被破壞或移走。然而明代鐵佛澆鑄工藝難以復制,為此,他們特意請來工藝高超的大足石匠依照原貌,重新打造了三尊石雕佛像。
而在天佛寺旁邊的山坡上,一塊面相飽滿的石刻佛面也大有來頭。
據了解,這塊高3.4米、寬2.4米的佛面從豐都長江大橋北岸的峭壁上切割而來。“那裡有段險灘叫觀音灘。”付坤明說,明天順年間,一些船家為求佛祖保佑,集資建了這個佛面,此後,“水淹大佛首,輪船不能走”的民謠在豐都廣為流傳。
推薦閱讀:
河北宋家莊:紫荊關外第一莊
許昌關帝廟的文物價值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湯廟謎團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永樂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