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格王朝遺址位於西藏阿裡地區的札達縣境內,象泉河南岸,在一座高300多米的黃土山上,曾經是古格王朝的宮堡。這座宮堡從10世紀至16世紀不斷擴建,規模十分龐大。由王宮、廟宇、佛塔、洞窟組成;宮堡依山疊砌,從地面到山頂建築物高度達300米,居高臨下,地勢險峻,氣勢雄壯巍峨;內有四通八達的地道,外有堅實的城牆,猶如銅牆鐵壁,巍然屹立!
整個王國依山疊砌,遺址面積18萬平方米,包括300多座房屋,300余孔窯洞及三座10多米高的佛塔,有紅廟、白廟、輪回廟、枕不覺廟、王宮殿和集會議事殿等廟宇、殿堂。其中,尤以紅、白、輪回三廟保存最為完好。各廟之內,還殘留許多泥塑佛像和生動的壁畫。高踞山頂的議事廳,已是王城中最為軒敞的建築,但也大約只有半個籃球場大,目前僅存圍牆,讓人遙想其間曾有過的繁華、禮儀與紛爭。
王宮遺址,分夏宮和冬宮。夏宮建在地面,規模很小,面積勉強及得上城裡一室一廳的房間,由於年久失修,僅留斷壁殘垣。冬宮修在地下,現保存完好。是地道式建築,盤旋通往山下,其間有一連串地穴式房屋,有了望孔、小窗,室內套室,洞中有洞,頗為復雜。在山頂上有一些開式暗道通往冬宮宮區,宮區中間是廊道,兩邊各有數十間居室,大小不一,都是窯洞。窯洞不僅是古格人生前的住所,也是他們死後的歸宿之地。1997年-1999年,阿裡地區文物搶救辦公室曾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開展了大規模的古格都城維修保護工程。既使是修復過的古格都城,也依然脆弱,抵御不了任何天災人禍。在古格王城遺址,文物工作者不經意地看見一些也許是11世紀的經卷殘頁,用墨或金汁寫就的,就那麼漫不經心地被堆在廢墟的角落。許多精美的、被數百年前虔誠的教徒持誦過的“擦擦”(嬰兒手掌大小的圓形泥塑,中間塑有佛像、佛塔等,是信徒用來奉神的),也無言地裸露於游客好奇的視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