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五龍宮

五龍宮

日期:2016/12/14 13:18:56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五龍宮位於武當山天柱峰以西的五龍峰山麓。它是武當山建築最早、別具一格而又引人入勝的八宮之一。唐太宗曾遣均州太守姚簡在此建了五龍祠。宋真宗升祠為觀,賜名五龍靈應觀。元世祖改觀為宮,賜名五龍靈應宮。明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又敕建五龍宮,共建宮觀廟宇850間,並賜額興盛五龍宮。現僅存宮門、紅牆、碑亭及泉池、古井等。五龍宮坐西朝東,宮門外有九曲十八彎的紅牆,南北各有一座碑亭,前有日池、月池。進宮門是龍虎殿。其內尚存丈余高的青龍、白虎等泥塑彩繪神像,保存有九重石磴和九重台。

    1500年前的一次祈雨卻改變了這方圓八百裡大山的命運。

    唐太宗貞觀十年,天下大旱,武當節度使姚簡受命來到此地築壇祈雨,遇“五氣龍君”,大雨傾盆。這是武當道教聲名大振的開始。唐太宗在靈應巖下興修五龍祠,成為武當山第一座皇室敕建的道觀。到了明代,武當山成為“皇室家廟”,得以大規模翻新,作為“九宮九觀”之一,“興聖五龍宮”也擴建為包括850間廟宇在內的建築群。盛極而衰。清王朝不崇道教,民間的宗教活動不足以支撐武當道教的龐大規模,五百多處古建漸成廢墟一片,而民國年間的一場大火徹底燒毀了五龍宮,只剩得殘垣斷壁,留存至今。

    在五龍宮的大殿石階和龍虎殿之間,有五口水井和兩個水池,水池一圓一方,象征天地,這是五龍宮的“五井四池”,相傳當年為唐王朝天降甘霖的“五氣龍君”常常在此神游,五龍井和五龍宮,都因此而得名。而這“五井四池”,據說是宋、元時期武當道士設計的“下水道”系統,他們在五萬平米的山溝之上,用青石堆砌縱橫交錯的暗渠,形成排水網絡。

    五口水井如今仍是附近村民唯一的水源,過去建有亭子,周圍可見亭子的柱基,而天地二池雖然還有游魚,護欄卻已經崩落一地,另外兩個,一為日池,一為月池,卻早已不知去向,據說,已被泥土掩埋,“四池”在過去,既是點綴,又有功用,五龍宮為土木結構的宮殿,一旦發生火災,便一發不可收拾,“四池”,也是消防池。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