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去蕪存精,惠山古鎮風韻初具

去蕪存精,惠山古鎮風韻初具

日期:2016/12/16 18:35:33      編輯:古代建築
 惠山公園工程目前正在加緊施工。
     如果把“無錫第一坊”――“人傑地靈”牌坊挖掘出土那天設定為惠山古鎮保護工作開始躍入公眾視線的日子,那麼從6月28日封閉惠山橫街到預定的9月28日惠山古街一期建設完成的92天裡,擁有1600年悠久歷史的惠山古鎮,將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艷變化呢?
  醞釀多年的惠山古鎮保護建設工程自去年12月啟動以來,經半年多的修復建設,一些重點祠堂和重要景觀初具氣勢。根據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目標,將在3年裡全面完成103公頃核心保護區和風貌協調區的保護建設任務。今年國慶節前,要完成啟動區核心節點的保護修復,初步形成龍頭河沿線上下河塘及惠山橫直街連接古華山門、寄暢園的旅游觀光線路。日前,記者數次踏訪了工地現場,旨在為讀者提供第一手即時動態。西大門新貌會讓人“認不出”
  橫街與直街交叉處的秀嶂門、古華山門是7日正式關閉的。十幾天後,這裡已被鋼板圍成了一片工地:橫街的地面幾乎被挖了個底朝天,工人們正在下挖溝壕、鋪設管道。古華山門西側的錢王祠向著橫街的方向,突破原有圍牆建起了門樓。另一側的過郡馬祠,也拆除旁邊的售票處,要按原樣恢復門樓建築。王興記二泉分店的門上已貼出公告,為配合改造該店即將關閉。下一步,重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古華山門將被拆除,“東移”數十米,改建成單孔法券門,比原來的山門更有氣勢。原先局促於山門後的惠山寺經幢,將成為突出景觀。完整地展現唐宋時期佛幢的質樸風采。
  埋藏地下56年的“惠山第一坊”――“千人報德坊”石構件出土的消息曾為人們關注。22日下午,記者在龍頭河西端看見這座有400多年歷史的牌坊已重新“站”了起來,4根石柱都是完好的原件。工地上,來自溫嶺、蘇州的傳統石器匠人們,正把從老照片上復制來的“人傑地靈”字樣刻制到石楣上。這個牌坊將在文物專家的指導下,嚴格按照民國時期拍攝的老照片在原地恢復:三門、四柱、五樓。有原件的盡量用原件,找不到的則參照原件復制。眼下工程已經到了安裝坊脊的階段。整個牌坊看上去雖然石料色彩不一,但新舊相映,更添一份滄桑感。
  修復後的“人傑地靈”牌坊,高10.65米,將是惠山古鎮的地標建築。此外,惠山橫街上還將恢復“孝友傳家”牌坊。整個橫街將恢復原來的石砌路面,與寄暢園傳統的粉牆風格相映成趣。龍頭河沿岸為親水而“下沉”
  惠山浜是古運河的一條支流,從寶善橋至惠山龍頭下又稱龍頭河,舊時無論皇帝巡游還是百姓祭祖,均從運河溯流沿龍頭河上惠山。去除沿河兩側近代水泥駁岸、欄桿,進行河道清淤,美化兩岸環境,恢復水街古韻亦是此次整修的重要項目。現在正在進行兩岸路面標高下沉30厘米的施工,以臨岸親水。兩岸將重鋪“人”字形磚路面。橫跨上下河塘,與傳統景觀不符的鐵橋已被拆除,石質坐欄正在修築中。一條仿造的“御船”也已下單。未來的游客們盡可在此回味“船舟畫舫、鱗次就泊”的昔日景象。
  龍頭河沿岸,幾個著名的祠堂已動工整修。修復中的祠堂花園留耕草堂,雖然多年被充作招待所,但假山、池塘和小巧戲台都基本完好,一道曲折的回廊裡,繁復的雕花十分雅致,不愧是錫邑大姓楊家的祠堂。與之隔河相望,另一位無錫大名人東林黨首領高攀龍的忠憲公祠,也在整理梁、椽,開始修築牆壁。記者注意到,工地上堆陳的材料大多是色澤黃褐的老料,拆除下來的磚瓦、梁、柱也被小心地放在一處。施工的市園林古建公司師傅介紹,這才是真正的“修舊如舊”,除了因腐爛、毀壞而不得不更換的,其余原則上不換,要換也要用舊料、老料。盡管這樣做耗財費力,卻是文保建築修復必須遵循的原則。
  泥人研究所所在的王恩绶祠堂,是保護得最好的祠堂建築,本次修復中已拆除後配的水泥護欄、曬台等不符原有風格的構件,恢復了原汁原味的木質美人靠。
  搬遷事關大局考驗政府智慧景山樓西側的惠山公園是一期工程的重點項目,其中的李鶴章祠、陶安祠、趙宗白祠已進入屋面鋪設和屋脊裝飾階段。水池、假山、綠樹構成一座小巧而漂亮的園林。一段連接龍頭浜的小河浜――老無錫耳熟能詳的燒香浜,重新被開挖出來。遺憾的是,小小河浜延伸了不到100米,就在下河塘小區的高樓前止步了。同樣的遺憾還存在於燒香浜不遠處的下河塘19號。一間狹小逼仄的小屋,主人指著嵌在牆裡的一塊高大石碑:“這是乾隆的御碑。”這裡是祭祀《愛蓮說》作者、宋代大儒周敦頤的光霁祠。因為民宅與古建築過於緊密的“融合”,要恢復這裡的原貌,須等住戶搬遷後才能進行。
  惠山古鎮3年保護建設方案要順利實施,妥善解決搬遷問題是關鍵。今年工程涉及的255戶住宅與非住宅中,大部分居民和單位職工對這項無錫重點文化工程持積極支持的態度,他們也希望通過這次拆遷改善生活環境。但也有少數居民對古鎮保護中的搬遷政策存在疑慮,還有一些人有故土難離的情緒。采訪中了解到,惠山古鎮保護之所以下決心采取投入極大的“整體搬遷”,是由特殊的條件所決定的:古鎮的大部分房屋是70多個祠堂構成的建築群,本不住人。只是歷史的原因讓祠堂裡也住進了“72家房客”。盡可能恢復祠堂的原生態,正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為實現可持續的長期保護,大部分祠堂建築需要進行修復,有些甚至要落架翻修,這在居民居住的情況下是根本無法實現的;根據“山水無錫”打造休閒載體的定位,惠山古鎮未來是無錫歷史文化的展示區、有品質的文化休閒區和有國際影響的旅游目的地,是無錫對外的品牌。改變目前民居雜陳狀態,去蕪存精、還珠於椟是大局所需。當然,原住戶特殊人文素質和保持街區活力的因素有關部門也作了考慮,目前已對搬遷居民進行了全面登記,一些“活地圖”“活字典”型的“老惠山”、老字號會在未來發揮其作用。具有泥人制作、油酥加工等當地傳統民俗技藝的匠人,也會在統一的業態規劃中優先予以考慮聘用。
  未來,惠山古鎮核心保護區36公頃中的2100戶居民將全部遷出。所有與祠堂、會所、花園等景觀建築風格不符的現代建築、後搭建建築都將被拆除。在市井的嘈雜聲中淹沒半個世紀之久的祠堂文化遺產,終將成為未來無錫在傳統文化上對世界打出的一張好牌,美麗的惠山終將成為一座無錫人引以為傲的“露天歷史博物館”。
  根據施工進度,9月28日,惠山公園、龍頭河、“人傑地靈”坊、潛廬等12個修復項目將形成一條新的旅游線,展現出新惠山深厚而古樸的風韻。美景,值得期待。(本版照片由陳大春、徐恺言、王惟一攝)
  昨天,兩名工匠在石件上進行雕花。他倆的身後是修復中的“人傑地靈”牌坊,該牌坊將成為惠山古鎮的地標建築。
  昨天,施工人員在修復龍頭河兩側的石駁岸。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