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傳承土家吊腳樓建造技藝?
日期:2016/12/14 13:04:0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最近,重慶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下路鎮的54歲土家漢子冉隆海十分忙碌。他造了一幢土家吊腳樓模型,今年12月20日至12月29日,將參加國家民委、文化部舉辦的“2013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周”。這是重慶市首個也是唯一一個進京參加該展覽的作品。
該吊腳樓模型長2.4米,寬1.32米,高1.3米,兩樓一底,為全木質結構,不用一顆釘子,全靠人力用木條做榫,構造十分精美,走廊、護梯、門窗等一應俱全,窗上還做了精美的雕花,體現了高超的技巧。
冉隆海介紹,這棟模型按照傳統的土家吊腳樓營造技藝完成,也是最能展現土家族民風民俗特色的普通民房。從今年8月起,他帶領3個木工師傅花了近三個月時間,在縣文化館的協助下進行了多次修改,終於完成了這一“傑作”。
傳統技藝學成不易
已有39年木匠“工齡”的冉隆海,是重慶石柱現存的22名土家吊腳樓營造技藝的傳承人之一,15歲就拜師學做木工,22歲開始“單干”。結婚後,又巧遇他的岳父馬厚德也是一位民間藝人,尤其對建造土家吊腳樓有很深的造詣。於是,他又跟隨岳父學習吊腳樓的建造工藝,從此與吊腳樓結下了深厚情緣。
冉隆海說,以前沒有機器,所有工作都只能靠人力,要做一根最簡單的木枋,就有“推、比、鑿、錘、畫、磨、穿”等7個工序,熟練工也得花20多分鐘。因為難度大、要求高,不少人學了三四年,仍停留在基礎水平,堅持不下去,只好放棄這門手藝。“同一門手藝,有的人只能做基礎工序,有的人卻可以做好對縫、畫墨、精雕、做榫、穿斗這些精准度要求更高的工作,這除了天賦之外,還得依靠勤學苦練。”
39年來,冉隆海的雙手已滿是老繭和傷疤,因為操作刨木機磨掉了幾層皮的手掌變得又厚又硬。“土家吊腳樓是我們土家人智慧和工藝技術的結晶,如果失傳就太可惜了!”冉隆海說,為了將技藝傳承,現在他一邊接活,一邊經營自己的家具店。
後繼無人技藝流失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當木工修吊腳樓在當時就是一股風,那時候幾乎家家戶戶都住吊腳樓,這些吊腳樓常年需要維護,我們根本不愁活路!”冉隆海說起木匠生涯的昔日風光,顯得神采奕奕。
但現在大不一樣了。冉隆海說,如今鎮裡基本保存完好的吊腳樓只剩下三四戶,絕大多數木匠師傅也都轉行了。他自己年齡大了,又只會這門手藝,所以只好這樣維持著。
“現在的年輕人幾乎沒人願干這一行,傳統技藝後繼無人。”重慶石柱自治縣文化館館長汪華生介紹,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大部分人都住進了磚混結構的樓房,很少人居住在全木結構的吊腳樓中。一方面是因為木材少了,受國家保護森林的政策限制;另一方面是因為磚混結構的房屋比木質吊腳樓房屋的使用更加便利,成本也更低。
汪華生說,目前在民間能見到的吊腳樓,基本上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前修建的房屋,包括重慶石柱在內的武陵山區的土家吊腳樓,有的已經整體或部分垮塌,基本保存完好的已寥寥無幾。“在吊腳樓最風靡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全縣木匠師傅有近千人,而現在僅剩下22人,平均年齡都在五六十歲,傳統技藝正在流失。”
新舊融合做好傳承
“吊腳樓營造技藝及其建築外形,都是巴渝地區標志性的文化符號之一,也是一個地域的文化個性。”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譚小兵說,把這些文化元素融入現代城市發展和現代建築中去,是傳承傳統文化的一條探索之路。
如今,不少旅游景點興修仿古吊腳樓、修建古鎮等已成為吊腳樓的主要傳承方式之一。譚小兵說,這些吊腳樓和以前原生態的相比,已有了明顯變化。“現在建吊腳樓,主要用於旅游觀賞,而不再用於長期居住,而且更多的是依靠機器制造,純手工部分極少,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注重地理位置和‘院落’的土家文化了。”
傳統技藝如何得以傳承,並在新的時代謀求共生?目前,重慶石柱已成立了專門的保護項目組,建立了重慶石柱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民間藝人信息檔案和吊腳樓營造技藝傳承基地,詳細記載保存了營造技藝的流程,並通過組織觀摩培訓和舉辦技藝比賽等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土家文化。
重慶市吊腳樓傳承人、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建築學院院長周毅建議,一方面,要在最大限度保護現有吊腳樓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傳承這一傳統文化。目前最多的途徑就是結合旅游或商業開發,恢復性建設古鎮景區,將過去一些老的技藝、文化元素等嵌入到新的、更符合現代人生活的建築風貌中去。比如土家吊腳樓的做榫、柱梁、屋檐、雕花等,都是現代手法替代不了的,同時也將散落的營造技師、民間藝人組織起來投入建設,利用現代新技術、新材料,再現傳統文化和技藝。洪崖洞、湖廣會館、磁器口等都是比較好的范例。
另一方面,政府應加大項目引入和統籌規劃力度,特別要在傳承人的保護和激勵、科研等方面加大投入,讓這一不可再生的寶貴遺產更好地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