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斥巨資保護古村民居 傳承徽文化“精氣神”
日期:2016/12/15 16:21:27   編輯:古代建築中新社記者 吳蘭
9日,位於黃山市的徽州古村落唐模,正在原址進行鄉村客棧、民俗博物館等旅游業態的組團升級改造,以期提升該古村落品味、生機和活力。
而與唐模原地保護利用不一樣的是,湖邊古村落、秀裡影視城、裡楊故邸則是將處於零散單體或地質災害點的古建築集中“安置”。
以上正在進行的徽州古村落保護與利用,都是安徽黃山推出的“百村千幢”工程之一。據悉,2009年,黃山市制定“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實施方案,計劃用5年的時間,分兩期對全市101處古村落、1065幢古民居進行保護性修繕與利用,搶救和保護徽文化的“活化石”。
黃山市文化委文物局副局長胡榮荪9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整個工程概算總投資約55億元。目前,一期工程接近尾聲,投資已達18.65億元,其中今年1到11月為9.5億元。一期工程是指2009-2010年完成33個古村落和505幢古民居保護與利用,二期工程是指2011-2013年完成68個古村落和560幢古民居的保護與利用。
胡榮荪說,為加大古村落、古民居保護利用力度,黃山市出台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的規范性文件,從古民居搶修、認領等多方面,打出“組合拳”,進行立體保護與利用。
胡榮荪說,實施“百村千幢”工程,將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原狀保存在所屬區域環境中,使物質文化遺產“凝固住”,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不僅可以守住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還可以傳承徽州文化的“精、氣、神”,真正使古村落、古民居流傳後世,永續利用。
據了解,黃山的徽州古村落旅游已有20余年的歷史,上世紀80年代末西遞作為龍頭發展起來,此後在2000年,隨著西遞、宏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整個徽州古村落、古民居的旅游價值得以提升,成為當地旅游的生力軍。如今,當地政府希望通過整治、保護、利用等多種手段,實現有效的保護、合理利用間的良性循環,形成“幢幢有故事、村村有文化”,達到保護文化遺產與發展旅游經濟雙贏的目標。
胡榮荪說,黃山全市擁有古民居13438幢,古村落106處,通過實施“百村千幢”工程,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旅游資源,促進旅游產品多元化、規模化、精品化,激活靜態資源的價值內核,促進旅游業態的轉型升級。
他認為,此次實施的為期5年的“百村千幢”工程,只是古民居保護利用的一個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