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網師園

網師園

日期:2016/12/14 12:30:0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網師園為蘇州四大名園之一,是蘇州園林中極具藝術特色和文化價值的代表作品。

    網師園始建於宋淳熙初年(公元1174年)始稱“漁隱”,幾經滄桑變更,至清乾隆年間(公元1765年前後),定名為“網師園”,並形成現狀布局。至今幾易其主,圍主多為文人雅士,且各有詩文碑刻遺於園內,歷經修葺整理,最終形成了這一古典園林中的精品傑作。

    網師園為典型的宅園合一的私家園林。住宅部分共三進,自大門至轎廳、萬卷堂、撷秀樓,沿中軸線依次展開,主廳“萬卷堂”屋宇高敞,裝飾雅致。位於堂前的磚工門樓雕刻精致,做工考究,為江南一絕,具有極高的文物藝術價值。整個住宅部分嚴謹規則,空間不大,氣度不凡,與園林部分的清幽含蓄形成對比。

    網師園的園林部分面積不大,約0.47公頃左右(包含住宅),由主、輔景區組成。主景區以水面為中心,各景點皆圍繞水面布置,池南布置有“小山叢桂軒”、“濯纓水閣”、“雲崗”等景點,北部為“看松讀畫軒”、“竹外一枝軒”、東側“射鴨廊”,西側“月到風來亭”,整個主景區通過對尺度比例的精妙把握,對空間抑揚、收放的自如處理,對園林建築遮掩、敞顯的潛心安排,使數畝小園如詩之絕句,詞之小令,園中有園,景中有景,耐人玩味。 

    從平面布局及空間構成來看,為使主景區空間景物顯得較為開闊舒朗,將體量較大的主體建築皆退離水邊,並采取多種手法來淡化、虛掩,池南的“小山叢桂軒”與池北的“看松讀畫軒”均遠離水池,以減小體量感。“小山叢桂軒”前布置名為“雲崗”的假山,將其遮去大半,“看松讀畫軒”前布置疊石花台,老松古木,使其虛缈淡隱,以取得擴大空間,豐富景觀的效果。

    而一些小體量的建築皆貼水而建,通過尺度對比,反襯水面之遼闊。臨水最大的主體建築為“濯纓水閣”,其體量只略大於水榭,比通常園林中的主廳要小得多。“竹外一枝軒”與“射鴨廊”為一組變化豐富的園林小品建築,極盡變異之能事。擴大的敞廊,虛實相間,名為“竹外一枝軒”,而收進的半軒卻名為“射鴨廊”。它們與前面的山石、樹林構成了臨水的近中景,同時將二層的“五峰書屋”、“集虛齋”等高大建築遮掩,形成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園林建築組群,而“月到風來亭”則高聳突出於水面,與後部的連廊既分又合,形成池西例的控制性景點,其虛凌空兀的布置手法,產生了強烈的視覺吸引力,似乎脫離了連廊的羁拌,獨立於水中,似有湖心亭的效果,是全園最精彩的景點之一。

    池南的一組假山主峰名“雲崗”,是蘇州園林中不可多得的黃石假山佳構之一,山勢凝重,主次分明,虛實得當,層次參差,與水面結合自然貼切,構成一組以山水景觀為主的天然之作。 

    園中水池的布局與整個空間足度相適應,水面以聚為主,池中映襯出天光雲影,亭台樓閣,池岸點綴以花紅草綠,蒼松此枝,湖光山色,油然而生。水池的東南角與西北角設兩座橋,隱喻了水的來龍去脈。東南角設極小型石拱橋,為蘇州園林中小橋之最,運用尺度對比,反襯出池水之廣,下設小溪,似水之源,潺潺而入。西北角設曲橋,舒展婉蜒於水面上,池水似坦坦而去。一入一去頓使整個水池呈現出“活”的生氣。 



    輔景區為主景區的補充與延伸,豐富了景觀的層次感和深度感,使人有“庭院深深深幾許”之感。西部的殿春移庭園為蘇州園林中小庭園之精品。庭園布局簡煉、精致,在寧靜中透露出幾分凝重與深沉。當年這裡曾辟作藥園,種滿芍藥,每逢暮春時分,“尚留芍藥殿春風”。庭園北面為一座三間書齋,坐北朝南,齋前辟一露台,東部的曲廊與主景區相通,西圍牆上設半亭名“冷泉亭”,東甫角有泉名“涵碧”,怪石數點,清泉一泓,整個庭園合蓄典雅,余味無窮。

    集虛齋、梯雲室、琴室、五峰書屋等建築前均布置有不同的小庭園,或隱或顯,或奧或曠,均形成不同的景觀,與主景區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在植物配置方面,由於空間不大,主景區以孤植為主,沿池邊點綴數株古柏蒼松,造型各異,或高聳亭立,或此枝蟠扎,樹腳則隱沒於山石花台中,射鴨廊前斜升入水池上空的黑松,更是自成一景,與黃山的迎客松有異曲同工之妙。“小山叢桂軒”周圍以桂花、玉蘭、梧桐、青楓為主。而各小庭園內,各有一至二株姿態出眾的主景樹種,如黃楊、紫蔽、羅漢松、白皮松等。與山石配合的點景植物有紫竹、慈孝竹、南天竹、芭蕉、迎春、牡丹等。高與低、近與遠、點與面、形與色相互合,構成獨具特色的植物景觀。

    綜觀全園,網師園以水景為特色,主題突出、緊湊,空間尺度比例得當,尤以小巧精致簡潔取勝,是蘇州園林中的中型園林的代表作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