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縣文物中溪張家祠堂修繕完畢

縣文物中溪張家祠堂修繕完畢

日期:2016/12/14 12:57:4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中溪村是新昌境內最偏僻的山村之一,因村中有一溪水流徑,源頭自蝦脖尖出溪口,村座落在溪流中游,故名中溪。建村立基於北宋仁宗天聖年間(約公元1023),至今已近千年歷史。

    張家祠堂,俗稱老祠堂,譜稱“昭穆堂”,亦稱“贻忠堂”是一座封閉式的祠堂建築,位於巧英鄉中溪村村中段,大約於十三世紀末(公元1280年)開建定基。清康熙戊子年(1708)寬建,並由二十五世孫士俊公書寫主匾“昭穆堂”,清光緒二年(1876)重修,戲台為民國時期重建。整組建築朝南向陽,前臨中溪坑。平面布局依次為門牆、前天井、儀門、戲台、內天井、正廳及左右看樓。建築占地面積354平方米,統體青瓦屋面硬山造。2011年2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門牆左右各開磚制拱卷門框一道,牆內前天井立旗桿二支,儀門面闊三間帶二弄間,柱頭科與額枋上系錯位交接的如意網拱出三跳,前廊卷蓬廊軒,荷包梁雕刻“三國演義”及“封神演義”等古代人物故事,工藝考究,雕刻精細。二側墀頭均設墨彩畫,內容為“漢曉圖”、“和合二仙”及人物山水。畫中的造型,新穎別致,栩栩如生,藝術價值較高。明間牛腿設镂雕“劉海戲錢”山面為“倒掛獅子”。儀門有楹聯三副,“祠後月山昭若畫;廟前溪水穆如淵”。—佚名。“瓊閣風光千年經世斑讕色;夕陽天地百歲遐齡旖旎園”。“千坎筠濤浮畫閣,一簾春色慰芳心”。均為張煥濃撰,俞德寬書。

    戲台演區頂部設鐵皮制成半球狀藻井,台面基本呈方形,台前下半部用石制方柱,演出時為了不影響看眾視線,前台柱上部分特施用二根鐵制圓柱,上台口與落台棚兩側台柱設“吹徹玉箫看月上,歌傳金樓遇行雲”。戲聯一副,前台額枋居中上掛黑底金字“可以觀”匾額一塊,屋面為單檐歇山頂。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