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山西高平市二郎廟

山西高平市二郎廟

日期:2016/12/14 12:42:0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金代戲台

金代戲台

戲台頂部結構精巧

戲台頂部結構精巧

戲台座基上的金代銘文

戲台座基上的金代銘文

二郎廟的獻殿

二郎廟的獻殿

正殿檐下的精美木雕

正殿檐下的精美木雕

    二郎廟,位於高平市區西北8.5公裡寺莊鎮王報村北的土崗上,是一處保存較完整的道教建築群,廟內共保存明清建築若干座,金代建築一座。其中建於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的戲台,距今已有近830年歷史,文物專家認定該戲台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戲台。

    2006年5月25日,二郎廟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國家文物局確定對山西南部早期建築進行保護修繕,二郎廟被納入第一批修繕工程項目,並於2009年9月修繕一新。

    二郎廟裡供奉的“二郎”究竟是哪個二郎?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戲台又是什麼樣?它的發現有什麼重大意義?好奇心的驅使,讓記者急切地想一睹它的風采。7月12日上午,記者一行驅車一個半小時,來到了高平寺莊鎮王報村,幾經打聽,終於找到了二郎廟。

    廟中敬奉的是三只眼的楊戬

    行至二郎廟腳下,只見登廟石階是用條石砌墁而成,拾階而上,便是二郎廟。在看門大爺的帶領下,記者一行從東掖門進入廟中。

    二郎廟坐北朝南,單進院落,中軸線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戲台、獻殿、正殿;戲台兩側為東西掖門、垛殿、角樓,一字並列;正殿兩側各建耳殿三間,院內東西廊庑各十間,廊庑北部東西對稱各建有配殿一座。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為明代遺構;獻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為明代遺構。獻殿中央還擺放有明萬歷九年石雕供桌一張。

    原本以為,廟堂裡應該供奉著神仙,供大家燒香祈福,可是走遍了廟內的大殿小屋,卻不見一尊神像,所有殿房也都是空的。從窗口便可聞到一股木頭發霉的潮味兒,所謂的二郎神塑像更是無處可尋。據看門大爺說,這裡的神像早已不見蹤影,平時除了看門人,幾乎沒人來。

    那麼這裡敬奉的“二郎神”是誰呢?陪同記者前來的寺莊鎮文化站站長秦海寶介紹,二郎廟創建年代至今無從考究,不過至遲唐時已有。由於年代久遠,寺廟匾牌早已失落。對於這廟裡供奉的二郎神到底是誰,在王報村流傳著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認為,廟裡的二郎神為三只眼的楊戬,他力大無窮,法術無邊,旁有神獸哮天犬。另一種說法認為是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他因治水斬蛟被尊為二郎神,而且歷代文人墨客在廟中殿閣廊庑所題匾額楹聯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無例外地把二郎神當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來贊頌。

    那麼廟內的二郎真身究竟是誰,記者從高平市旅游文化局文物科工作人員李斌那裡得到了求證,二郎真身就是三只眼的楊戬。李斌介紹,在“文化大革命”破“四舊”時,這裡的各路神仙塑像就被紅衛兵搗毀了,後來廟宇就都被用來當做學校和糧站了。

    金代戲台證明晉城是戲曲發源地之一

    二郎廟戲台的發現,為我國金代建築的研究提供了實物,使考古學者再也不用僅憑出土墓葬戲台模型來了解古代戲台的建築結構。

    裴池善告訴記者,戲台的發現還有一個更重大的意義:它的存在說明上黨地區戲曲歷史悠久,進一步說明晉城是中國戲曲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地處太行山腹地的晉城市六縣(市、區)以及整個上黨地區,除了那些大山深處的山莊窩鋪,凡是能稱得上“村”或“莊”的自然村落,都會修戲台。據不完全統計,上黨地區目前尚存的古代戲台還有一千多個,其中修建年代最早的就是王報村的二郎廟戲台。這些古戲台見證過中國戲曲昔日的繁榮,也目睹過當年古人活生生的民俗生態。其最早可以推至上古時期的傩、蠟、雩等大型祭典及娛神活動。作為先民們生命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之禮,這些重要的群體文化社交活動從一開始就具有了象征性、程序性、周期性和狂歡性,這也是後來所謂的戲曲必備的四大特點。這樣的“娛神”傳統加上人們的“淫祀”精神,戲劇在我市歷史上便理所當然地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同時也留存下了大量的戲劇文物,包括碑記、舞台、壁畫、墓葬磚雕等。特別是數量眾多的歷代演出場所,譬如:樂棚、露台、舞榭、戲台等,更是遍布村村寨寨,成為地區古建遺存中獨特的奇葩。

    因為“娛神”的緣故,晉城地區的戲台大多建於寺廟神祠之內,且多座南面北,對正殿而建,戲台下一般均有高矮不等之基座,以方便神明平視瞻賞。

    時至今日,宋以前的戲台早已蹤影無存,金代多是墓葬舞台模型,元建已屬珍貴,明清甚多。建於金代的王報村二郎廟戲台,就顯得彌足珍貴。該戲台如同一座博物館,記錄著中國戲曲數百年來的興衰沉浮,是往日輝煌戲劇活動的凝固華章,是當年風光占盡的場上人生的無言訴說,也是古代能工巧匠盡展聰明才智的精湛建構。

    廟內有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戲台

    在二郎廟中最受關注的建築,是迄今為止全國保存最為完整的金代戲台,它位於廟之中軸線最南端倒座位置,面擴一間,平面為正方形,寬、深均5米,進深四椽,懸山式屋頂,簡板布瓦蓋頂,建設在一個高1.1米的台基上。台基平面為正方形,須彌座式,長7.4米,寬5.9米,高1.4米。四角立柱均為粗碩的圓木柱,下施圓柱形砂石柱礎,礎徑隨同木柱一般,約有0.5米,柱、礎通高3.13米(木柱高2.65米,石礎露明部分高0.48米)。木柱收分、側角甚是明顯,具宋金建築的雄渾大氣。屋頂單檐歇山,舉折平緩,翻修過的琉璃脊獸甚是美觀。整個建築由斗拱直接支撐屋面,柱子上細下粗,處處體現出金代時期的建築特征,經專家鑒定,整個建築結構為金代原制。

    站在戲台檐下,記者看到,戲台大額枋寬厚,不用闌額,而在柱頭上橫穿一替木用以承重。大額枋和替木都伸出柱外,斷面垂直截去,不假任何雕飾。撩檐桁下施由三段木對接的平枋,枋下每面各斗栱四攢,空當兩攢正上為枋之對接口。斗栱四鋪作,單下真昂,昂身較短,昂嘴略近扁平。栱面不抹斜,所用皆真華頭子,耍頭也作昂形。四轉角斗栱皆三縫,出45°由昂、斜昂,側面耍頭則為螞蚱頭。該戲台正脊南北向,山花向前,台基須彌座式,木構件多自然直材,結合方式簡潔,不用藻井。凡此種種可見,這座戲台與金墓戲台模型相同,大抵謹遵金建營造規制,而略微采用了些許地方手法。

    據了解,2002年該戲台被晉城市遺址專題調查隊隊長裴池善一行無意中發現,隨後被文物專家認定是我國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戲台,比此前被認為是我國最古老戲台的山西臨汾牛王廟戲台還早110年。

    金代凡重要建築,一般都要建造須彌座式台基,以美化光顯。二郎廟戲台須彌座較為簡陋,上、下均為砂石條,中央束腰處由長方形青石板圍就,上有線刻圖畫,依稀可辨蓮花、籐條、化生童子、牡丹等等。在戲台正面右下方的一塊束腰石上,留有這樣一則銘文題記:“時大定二十三年歲次癸卯秋十有三日,石匠趙顯、趙志刊。”石板右上角還刻有:“博士李皋”四字,就是這些文字記載為該戲台提供了確切的創建年代:金大定二十三年(公元1183年)。這也證明該戲台距今已有近830年歷史,確實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戲台。

    【國保檔案

    國保名稱:二郎廟

    始建年代:創建年代不詳,至遲唐時已有。

    保護現狀:占地面積1785.6平方米,現存正殿、獻殿、戲台、東西廂房若干間。

    入選時間: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青海玉皇閣古建築群

遼寧中前所城

葫蘆島聖水寺

丹東鳳凰山山城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