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團培龍橋
日期:2016/12/14 13:18:4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琶團培龍橋
琶團培龍橋位於廣西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的獨峒鄉,建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橋蓋長50米,寬4.5米,橋台近距30.4米,兩孔二台一墩三亭。橋面分人行道和畜行道,畜行道掛於橋側,上下異層,與現代的雙層立交橋有異曲同工之妙。人行道部分與程陽永濟橋基本相同,以9根胸徑為40厘米左右的圓木排成兩層托架梁,兩層托架之間的橫木按一定的距離隔開,大梁則支座在上層托架的兩端。大梁疊成兩層,其用料及聯結方式與托架梁相同。
而畜行道部分,則巧妙地掛在人行道的南側(河的上游),托架梁為一層,托架之上鋪一層大梁,其構造與人行道相同。琶團培龍橋由於它的功能處理匠心獨具,因而被專家們稱為“古今中外,獨一無二”的一舉數得的民間橋梁建築之典范。
琶團培龍橋的另一個特點是由兩位師傅修建,各從一頭建去,各有風格,卻渾然天成地統一在整體中。由於梓匠的爭強好勝,橋建得非常的堅實牢固。此外,琶團培龍橋不僅功能先進,結構嚴謹,而且由於它因山因水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也是令人擊節稱妙。典雅的進口牌樓倚身懸崖峭壁,連著環山古道;參天蔽日的盈抱古松簇擁著橋頭;橋的入口與橋身呈80度角,看上去,橋頭似張望著的龍頭,橋尾似擺動著龍尾。
加之橋下碧水漣漣,遠望整座橋酷似游龍飛身橫臥天塹。程陽永濟橋“技藝超卓,世所罕及”,它的美,在它的壯觀、清雅及氣派,而琶團培龍橋的美,則在它的節奏變化和氣韻貫通。顯然,琶團培龍橋的這種“令人有化外蓬嬴之感”的韻律美,更帶有與侗族溫情、抒情性格態勢相感應的美學特征,更接近侗族所追崇的用生命的靈氣和智慧去感悟的帶有“禅意”色彩的美學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