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厝武當別院古戲台別具一格
日期:2016/12/14 12:56:2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武當別院位於福清市新厝鎮蒜嶺村,早在1987年11月23日,就被我市列為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當別院建於明天啟五年(1625年),是福清較大的道教寺院,由大雄寶殿、玄天上帝殿、關帝殿等組成,結構為重檐歇山頂建築。1980年以來,當地村民和華僑依照原樣進行大規模修葺,修復後的寺院,原明代進士周如磬題寫的“武當別院”4個遒勁大字,仍鑲嵌在寺院的大門頂。寺內,古戲台、玄天上帝殿和大雄寶殿前後蟬聯,古樸別致。其中,重檐歇山頂的古戲台獨具特色,尤其受到各界贊賞。
當年,世界福清同鄉聯誼會副主席王福順先生回歸故裡考察時,曾經到武當別院游覽。當他看到古戲台兩副富含哲理的戲台聯時,頗為興奮。突然,王先生急速登上舞台中央,打了個旋轉,樂呵呵地告訴隨行人員:“我這一揚鞭啊,就從新加坡回到故鄉啦!”贏得眾隨行呵呵大笑。這兩副從古代保存至今的富含哲理的戲台聯分別是:“霎時演出千秋事,尺地變成萬裡程”、“宇宙奇觀奚外是,古今大局總如斯”。原來,王先生是在演繹觸景生情!
武當別院的古戲台,原來由4根磨光潤滑的石柱支撐,台外木欄圍護,造型精美。是謂:小巧玲珑,別具一格!可惜,上世紀九十年代重新修葺時,被擴張為6米長7米寬的長方形舞台,圍欄盡失。曾經在轄區內“碩果僅存”的古戲台,就此難以“獨領風騷”。所幸的是,工匠們在修葺古戲台藻井時“修舊如舊”,頗費苦心。據武當別院管委會主任黃金春介紹,古戲台藻井中,共計用了千余塊木構件,工匠們采用的是榫卯結構,不曾用上一顆鐵釘哩!藻井頂端則“安裝”一面大銅鑼,直徑約一米。抬頭仰望修葺後的藻井,金碧輝煌,美輪美奂。工匠們在斗拱上除了描繪波濤藻類外,怒放的牡丹、華麗的鳥雀,布滿藻井的每個構建。是謂琳琅滿目、栩栩如生。
古戲台上方為什麼要用藻井結構和大銅鑼呢?原來這種結構是有來頭的。據了解,在殿堂、樓閣最高處作井,同時裝飾以荷、菱、蓮等藻類水生植物,都是希望能借以壓伏火魔的作祟,以護佑建築物的安全。關於東井,西漢大史學家司馬遷(約前145或前135-)所著我國現存較早的天文文獻《史記。天官書》中注有:“東井八星主水衡。”東井即井宿,星官名,二十八宿中之一宿,有星八顆,古人認為是主水的。這反映了古人對防火的良好願望。“藻井的結構和大銅鑼的存在,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哩!”黃金春介紹說,古時候沒有擴音器,更沒有線陣音響,聰明的古人就利用藻井凹陷的空間回旋,以及銅鑼的回音,將後台的器樂聲和演員的唱腔傳遞出去,達到“擴音”的目的。原來如此!難怪古戲台上方掛有一面牌匾,上書“繞梁”。
古人在建造藻井時的初衷和智慧,讓現代人由衷感歎,今人似乎更應該對武當別院管委會在修葺古戲台藻井時“修舊如舊”的理念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