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山西壺關縣真澤宮

山西壺關縣真澤宮

日期:2016/12/14 13:04:5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在壺關縣出縣城向東南行百余裡的樹掌鎮神郊村,坐落著名揚晉、豫、秦三省的仙祠真澤宮。真澤宮造型雄偉,布局合理,錯落有致,一派虎踞龍盤之勢。廟中碑碣林立,殿堂高聳。那麼如此規模宏大的廟宇背後到底隱藏著怎樣動人的傳說?這樣精巧的建築又建於何代呢?筆者通過翻閱大量的資料,查閱廟宇內的大小碑文,終見分曉。

    精巧的建築,不朽的藝術

    真澤宮坐北朝南,廟群占地6900平方米,為五進院落,前低後高,依勢排列在中軸線上,有主宮殿三座,樓台、廊庑240余間。全廟紅牆碧瓦,雕梁畫棟,全部使用的是砂石柱,外觀巍峨森嚴;內察結構巧妙,堅固穩定,真可謂精巧的建築,不朽的藝術。沿路拾級上得156階臨河石梯(俗稱"香道"),便能見到一組精美別致的牌樓建築,這就是真澤宮的門面部分的牌坊。牌坊前左右各置一尊唐代石獅,雖日久年深,風蝕雨淋,風化的已模樣殘缺,但它雄健豪邁的氣勢尚存無恙。牌樓一主兩配,寬12米,高6米,全部由斗拱組成。整個建築由四根砂石柱支撐,斗拱屋疊,一層大於一層,精雕細刻,如大鵬展翅,似龍飛鳳舞,飄逸舒展,十分壯觀。精美幽雅的牌樓,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藝術水平與智慧結晶。穿過牌樓,是氣勢雄偉的"山門"建築。正門上方,置墨色匾額一塊,上書"真澤宮"三個镏金大字,字體剛勁有力,正門前置兩尊兩米高的石獅。山門兩旁,又有兩個小山門,山門之上為大小三個舞樓;山門兩邊高高聳立著東西兩樓,稱之為望河樓。舞樓與望河樓頂全部琉璃瓦蓋頂,樓內四牆內壁采用連環畫形式,分別記載著樂氏二女"隆冬采菇""酷暑取冰""尖桶挑水""撿麥升仙"等神話傳說,畫面線條舒暢簡潔。山門後即是真澤宮的中心:中央大院,主體建築中央殿建置在一米高的台階上,這是真澤宮內規模最大、最古老的建築,現存為元代遺物。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飛龍高脊,金黃色的琉璃瓦出檐。殿檐斗拱、額枋、梁柱全部采用青、藍、金色線彩繪。正面四根大石柱著紅色,裝雀替,繪戲劇,木質透雕,精巧雅致,栩栩如生。殿門到石柱間留有回廊;每兩根石柱之間有一米多高的紅漆柵欄,將空曠的大殿基本點綴補充,使整個建築結構充滿了古色古香的氣氛,更增添了它的歷史感與藝術性。該院東西寬23.3米,南北長29.7米,東西各有九間樓式配房,東稱"陽宮"西稱"陰宮"。據傳,陽宮上層有天空九仙女塑像,陰宮有陰府十殿閻王塑像,在陰陽兩宮的牆壁上,分別有天空和地府神話題材的壁畫。整個大院布局森嚴,氣勢輝煌,集真澤宮建築精髓於一方,東西各有一個"月亮門",是通往後殿的要道。據碑文記載,過亭院建有"萬壽亭",過亭院兩旁有鐘鼓二樓相對峙。真澤宮的第二大殿為真澤寢宮,俗稱"子孫殿"。殿宇屋頂懸山式,琉璃瓦作,明間置門。寢宮兩側有"插花二樓"相伴,造形十分威嚴。大院東西兩廂有"嬰兒宮"和"奶水宮"各九間樓房,相傳有許多嬰兒和送子娘娘的壁畫和塑像。寢宮內現彩繪有"百子圖"。百子形態各異,惟妙惟肖,為現代彩繪大師之精品。寢宮兩側的甬道通向聖公、母大院。此院系清乾隆三十年時增建。正殿屋頂懸山式,琉璃瓦作,明間、次間均置隔扇門窗,內供奉著二仙真人的父母神像。大殿兩側有兩座配樓,稱為"梳妝樓"。整個殿宇置之於兩米多高的青石台階上,是真澤宮最後、最高處的一組建築。相傳,在聖公、母大院的東西兩廂,也分別有七間樓房,可惜今已不復存在。整個真澤宮,建築結構嚴密,屋檐飄逸舒展,彩繪古樸典雅。

    廟宇為何名曰"真澤宮"

    據民間流傳,在大宋徽宗趙佶崇寧四年,西夏軍隊進犯中原,守衛邊防的將士受命應征。大軍行至紫團山區的時候,糧草已盡。眾士兵饑餓難忍,無法行軍打仗,領兵主帥下令就地安營扎寨。並派出下將,回京師搬運糧草,按情況下令必須三日內運到,否則,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眼看期限已到,搬運糧草的軍隊仍然不見動靜。已有半數兵卒奄奄一息,在饑餓的煎熬下垂死掙扎。就在這緊要關頭,突然小卒奔進元帥帳內:"報告主帥,路旁突然出現兩位少女,安灶做飯。言說是專門來讓我軍將士食用的!"主帥聽禀報,頓時精神振奮,隨小卒一同來到路旁。果然見兩位少女,面目清秀,舉止文雅。正在一口很小的鍋灶前將鍋蓋揭開,香噴噴的小米飯正冒著熱氣。將士見狀,不由驚歎。主帥問:"兩位姑娘哪裡人氏,為什麼給我們安灶煮飯。再說,鍋小如盆盂,能夠幾個人吃呢?"兩位少女不慌不忙答:"主帥不必多慮,二小女本地人氏。請將軍通知全軍將士,盡管吃飽。大宋江山全仗你們保衛!"將軍十分驚奇,一聽此話,急忙傳令。讓眾將士手捧碗缽,一碗碗香甜的米飯從小鍋內盛到每個人碗中……小小的鍋灶,時盛時滿。不多時,全軍將士沒有一個不飽食。將軍好像略有所悟,向二女謝過大禮。誰知,轉眼之間,二女子蹤跡全皆隱,全軍將士無不驚訝。這時主帥見將士們個個斗志十足,遂令拔營起寨,星夜兼程,向邊關進發。天亮時分,抵達邊陲。這次戰斗中,從將軍到士卒,個個奮勇異常,揮刀舞棒,將敵寇打得落花流水。全軍覆沒。應征軍隊,班師回朝,將事情原委如實禀報朝廷。皇帝下诏傳旨,將二聖廟封號"真澤宮"並賜額,下令此廟歸朝廷直接管轄並進行了大規模擴建、整修。有《敕賜真澤廟诰祠碑》和《樂氏二真人封號記》兩碑為證,前者立於今真澤宮內,後者碑佚。

    還有傳說,宋大觀三年,天下大旱,初秋七月,縣令李元儒聽說二聖廟二仙真人神威無邊,執掌多方法寶,更有人說,歷代是壺關水神的執令者,於是禱旱祈雨於真澤仙祠。至誠感通,大雨如注,這一年當地百姓,秋收大豐。二件奇跡,由縣令逐級上奏。奏折直達京師,將細情禀報朝廷。宋徽宗趙佶,十分感動二仙人的功德,屢次忠誠於國,恩澤於民,於是在第二年,即政和辛卯年夏,敕封二真人號,長曰:"沖惠",次曰:"沖淑",廟額曰:"真澤宮",並下令護建其廟。廟宇裡的碑文和傳說相符。總之可以確信皇帝敕封,大規模擴建、整修是事實,因為碑文和《壺關縣志》甚至多種史料均有記載。

    元朝至元五年,再次修葺真澤宮。竣工後,真澤宮重放光彩。殿堂廊庑200余間,宛若君主之所居。於是,由上黨人宋渤撰文以記之,碑額為:《重修真澤二真人序》,碑存真澤宮內。真澤宮原建在神郊南岸,皇帝封號,整修擴建,仍在其所,但由於年深日久,河水沖撞決觸土岸,寢宮淹沒,延及正殿,無法救助,面對古建築遭損,廟宇是如何從河的南岸遷到北岸呢?

    神奇的搬遷背後

    據民間流傳,自從二聖廟二仙真人在民間受到人們的極廣、極高的崇尚之後,神郊大河的河神爺對此十分不滿,經常與二仙人發生沖突,對此,二仙真人早有所料,總有一天會遭到河神爺的排擠。很早就選定了對岸的風水寶地,並將頭上的金钗埋在那裡。明朝萬歷年間,問題終於發生了。一日,河神爺對二仙人說:"你們的末日到了,我很快就會將你們沖掉的!"二仙人笑答:"真的嗎?那我們怎麼辦才好呢?"河神爺凶狠地說:"沒有辦法,你們只有坐以待斃了!哈哈……"二仙人針對河神爺猖狂的神態和言語說:"如果你把我們沖掉,我們甘心情願,那麼如果沖不掉我們,又該怎樣呢?"河神爺立即提議,雙方發誓賭咒,沖不了二聖廟,甘心河水干涸,如能沖掉,再不許修造。事情發生在河水猛漲的那天晚上,神郊村的百姓,凡是喂牛喂馬的戶口,都做了同樣一個夢。二仙真人在夢中出現,說:"大家都把牲口喂飽,晚上要借用一下。"第二天一大早,街頭巷尾,人們紛紛議論,家家發現,牛角、馬尾上都系有紅布條。牲口臥在圈內,大汗淋漓,喘呼不息,好像剛拉過什麼重貨回來的樣子。村民都十分驚訝!此時有人才發現河南岸的二聖廟失蹤了,而廟宇屹立在大河之北。人們大贊二仙威力無比。此後,河神爺沒能把二聖廟沖掉,甘拜下風,不得不承認自己道行不深,遠不及二聖,出於自尊,不得不將河水流放干涸,以履行自己的諾言。當然這是民間傳說。

    據碑文記載,明萬歷二年,在河的北岸,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地方增建了山門。又於崇祯戌寅年,重修山門建築,今尚存碑文有記載。自明朝萬歷年間遷廟之後,對真澤宮的補修增建,愈加頻繁,特別是清廷,現存碑銘就有十通之多,現列示如下:清順治二年,《修補真澤廟記》;雍正五年《重修真澤廟牌樓碑記》;乾隆三十年,《重修當央大殿,創修聖公,母後院碑記》;乾隆五十七年《重修真澤宮碑記》;嘉慶六年《補修真澤宮碑記》;嘉慶十八年《重修真澤宮後殿碑記》;道光七年《重修插花樓、臨河石梯碑記》;道光三十年《補修真澤宮碑記》;鹹豐己未年《補修真澤宮碑記》;光緒十八年《補修真澤宮碑記》,這些碑石均立於真澤宮內,銘文基本完好,皆可誦讀。只有鹹豐年間和乾隆三十年兩碑失文,其余大都保存完好。中華民國五年的《補修真澤宮碑記》,重點介紹了二仙真人的大孝之道。碑宛如新刻。中華民國二十四年,《修補真澤宮》銘文,除簡述建築修整情況外,同樣是贊頌二仙真人的孝德功績,評價二聖的靈神之為。

推薦閱讀:

山西渾源永安寺

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莊園

中國古建中的頂級會所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廣仁王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