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山西上黨戲台古韻

山西上黨戲台古韻

日期:2016/12/14 13:14:0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陽城縣上伏村湯帝廟清代戲台

陽城縣上伏村湯帝廟清代戲台

澤州縣東四義村元代舞樂樓

澤州縣東四義村元代舞樂樓

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金代古戲台

高平市王報村二郎廟金代古戲台

高平市上董峰村萬壽宮清代非山門戲台

高平市上董峰村萬壽宮清代非山門戲台

陽城縣侯井村湯帝廟清代多樣型戲台

陽城縣侯井村湯帝廟清代多樣型戲台

澤州縣坪上村湯帝廟元建明修舞亭

澤州縣坪上村湯帝廟元建明修舞亭

    一對同是66歲的老人,放棄了舒適安逸的退休生活,奔波於山野之間、露宿於嶺頭谷底,從2002年起,歷時近10年,在相繼出版了《走進太行古村落》《尋蹤太行古寺廟》後,又經過3年多的時間,於2011年年末又出版了《上黨古戲台》一書。它的作者就是程畫梅女士和閻法寶先生。

    端詳著這本典雅、古樸的傑作,撫摸著充滿歷史厚重感的《上黨古戲台》,猶如走進了悠悠歲月的時空。戲曲文化,是國粹、國寶,也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奇葩。戲台,作為戲曲的主要承載體,是千百年來民間舞台藝術的主要活動場所,更是記錄和見證了中國華夏文化的演繹和發展的平台。面對著這一座座斑駁褪色、滄桑古老的建築,不禁感慨。雖然它們早已退出歷史舞台,但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一座座古老的小戲台,就是一個個濃縮的包容世俗、人文、智慧與興衰沉浮的歷史博物館……

    在2012年初春山西省攝影家年會上,我見到了這兩位辛勤的耕耘者,接受了饋贈與我的這份厚禮,不禁肅然敬仰。程畫梅,國家一級攝影師,一位瘦弱身材的女士,卻有著巨大的創作熱情,曾經是山西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現在依然是晉城市攝影家協會主席的她,帶領著晉城地區的同仁們,將故鄉的山山水水用鏡頭展示無遺。而她的老伴、退休前曾是晉城市委辦公廳主任、市委副秘書長的閻法寶,更是一位熱衷於攝影和文學創作的好搭檔。

    《上黨古戲台》一書中,所有的圖片和文字,都是他們心血的結晶。踏遍故鄉的山山水水、走過家鄉的村村鎮鎮,去尋覓、去記錄,是這對伉俪源於一份對祖國文化遺產的熱愛之心。華夏文明在山西有著具體而生動的體現,而這些體現大多存留於古老建築的具象和細節之中。然而,歲月的無情,導致了這些文化瑰寶的日漸消逝。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中,古老的文明越發彰顯出它的彌足珍貴,只有影像是它唯一可以存真於世的手段。因而這本《上黨古戲台》更加體現了它悠久文化的無形價值。《上黨古戲台》的創作歷時3年多,他們走遍了上黨地區的100多個鄉鎮、500多個村落,拍攝了金、元、明、清不同時代具有代表性的300多個古戲台,記錄了許多幾乎面臨湮沒的歷史真跡。對於一對已是暮年的老人來說,其中甘苦可想而知。

推薦閱讀:

重慶三峽文物園

陳家祠屋脊太陽神“加V”

福建南靖縣塔下村土樓群

黔江古鎮第一大院“光順號”

陽城縣郭峪村湯帝廟清代戲台

陽城縣郭峪村湯帝廟清代戲台

沁水縣郭南村府君廟元代舞樓

沁水縣郭南村府君廟元代舞樓

沁水縣上木亭村城隍廟元代舞亭

沁水縣上木亭村城隍廟元代舞亭

高平市康營村關帝廟清代過路戲台

高平市康營村關帝廟清代過路戲台

澤州縣陟椒村三教堂清代標准型戲台

澤州縣陟椒村三教堂清代標准型戲台

陵川縣椅掌村玉皇廟清代戲台

陵川縣椅掌村玉皇廟清代戲台

陵川縣禮義鎮崔府君廟過路戲台

陵川縣禮義鎮崔府君廟過路戲台

    在這裡面,有著攝影人的執著、更有著一個文化人履行自己職責的真心可鑒。我聽到他們這樣一個故事:在准備拍攝深山一個古老戲台的前一天,天氣突變,當他們趕到時,眼前的慘景使二位老人痛心不已!原來這處古戲台已被大風摧毀,只能拍下它的殘垣斷壁。在拍攝、編寫《走進太行古村落》和《尋蹤太行古寺廟》兩部書的時候,閻法寶先生還不會使用電腦,文稿都是用手寫。在編寫《上黨古戲台》一書時,為了更為便捷地記錄、寫作,他學會了操作電腦。可以想象對於一位60余歲的老人,接觸電腦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了拍攝的方便,二位老攝影家又購置了一輛越野車,閻老驅車,程老拍攝。太行大地,16000多公裡的行程,酷暑嚴寒、月落日升,1000多個風霜雨雪的春秋裡,在拍攝這份寶貴文化遺產的行程中,上黨大地上,留下了多少他們的汗水和記憶……僅這本《上黨古戲台》的印刷費耗去的資金就30多萬元,還不包括多年來外出的食宿、汽油費以及書籍的設計費用等等,如若不是全家人的大力支持,靠老兩口的退休金,幾乎可以說讓他們面臨難以為繼的地步。

    《上黨古戲台》一書,不但拍攝精美,撰文到位,而且設計大方、典雅,猶如古老戲台上的修飾一樣,古韻悠長。翻閱著這散發著油墨清香的歷史空間,感受著滄桑歲月帶給我們的美好遐想,人們似乎看到了當年戲台上下演繹著的人間世事滄桑。作品中的戲台是靜止的,但作者在拍攝、紀實以及考證文字資料的手法上是嚴謹的。大家都知道,全國地面文物約70%以上在山西,而上黨地區又是重中之重,歷史上僅古戲台就有2000多座。如何保護、記錄這些珍貴遺產,非但是國家的事,也是每一位文化工作者、包括攝影工作者義不容辭的天職。利用攝影這門技能配以文字考證記錄,就會讓先祖們的智慧結晶盡可能地延續下去,為社會和我們的後代留下精神文化上的大筆遺產,何樂而不為呢?雖說,這樣的書籍,並不是市場上的“暢銷書”,也許在一些人看來,是有些出力不討好的舉動。但是,《上黨古戲台》的內涵卻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不但在物質、而且在精神上的傳承。它是需要一種愛心、一種奉獻。在這方面,程畫梅、閻法寶二位攝影人,你們對得起歷史,更對得起後人。心血凝結成的經典,為我們廣大攝影人做出了表率。

    著名古建築專家、清華大學教授陳志華先生在為此書撰寫的序中感言道:“這一對退了休多年的老夫老妻,跋山涉水,辛苦尋覓歷史的足跡,所為何來?無非是為了愛,愛先人,愛先人們的創造。為什麼尊崇先人們的創造?為感恩,為永遠的後代。”寫出了此書創作的真谛。

    新春伊始,就看到了這樣一本好書,實為欣慰。在此,向他們祝賀,也為他們祝福!人之晚年,所鐘愛的生活和事業能有如此之大的收獲,不比家有萬貫更加欣慰嗎?

推薦閱讀:

重慶三峽文物園

陳家祠屋脊太陽神“加V”

福建南靖縣塔下村土樓群

黔江古鎮第一大院“光順號”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