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邯鄲市。邯鄲之名初見於《春秋·谷梁傳》,衛獻公弟姬專逃到晉國,“織絢邯鄲,終身不言衛”。邯鄲故城包括趙王城及大北城兩部分。趙王城為趙都宮城遺址,分東、西、北三城,平面呈“品”字形。城內地面上有布局嚴整的龍台、南北將台等夯土台,地下有面積寬廣的夯土基址,顯示了我國封建社會初期都市建築的基本面貌。大北城發現了作坊、煉鐵、陶窯遺址。
中國戰國時期趙國都城遺址。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區及其西南郊。總面積約1888萬平方米。全城分廓城與宮城,兩部分相距60余米。據考查,廓城興起於春秋時期,戰國加以擴充,是趙都主要組成部分。漢代為趙王如意的都城。漢以後逐步衰廢。宮城營建於公元前386年趙都遷邯鄲前後,毀於秦朝末年。1940年日本人曾進行局部調查挖掘。1964~1965年河北省文物工作隊和邯鄲市趙王城文物保管所對宮城進行了全面的調查與鑽探。1970年以來對廓城進行調查鑽探,同時配合工農業建設工程進行了局部的清理發掘工作。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宮城習稱趙王城,由西城、東城、北城組成,平面似品字形,位於今邯鄲市西南4公裡處,城內面積約505萬平方米。
西城平面近方形,每邊長1390米。四周城牆均存,寬20~30米,最寬處達52米,殘高3~8米,每面各有兩門。城內地面保存夯土台5座,其中以中部偏南的“龍台”最大,台基邊長264~296米,殘高16米。龍台及以北的2號、3號夯土台,構成南北中軸線,兩側地下殘存夯築基址多處。
東城略小,與西城僅隔一牆,平面近長方形,東西最寬處926米,南北長1442米。四面城垣寬20~40米,殘高2.8~6米,現存南1門,北2門。城內偏西現存夯土台3座,以“南將台”、“北將台”規模較大,附近尚有地下夯築基址多處,組成東城南北中軸線上的建築群。北城位於北側,平面不太規整,東西最寬處1410米,南北長1520米。地上城牆僅存西牆南段,城牆寬30米左右,殘高2~7米,現存南面3門,城內和城西各存夯土台1個。
城牆構築是先在原生土以上墊土夯實後,再築牆。夯窩密集,直徑約4~6厘米。夯層厚6~8厘米。牆外側下部壁面,收分約為11度,內側為台階式,每高2米左右內收1米,形成一層台階,上鋪筒、板瓦,現僅存下半部兩層。牆上內側每隔20米左右用陶制的排水槽構築成斜坡式排水道。
城內夯土台基底部多為方形,四面呈台階狀,有的台階上保存有建築基址,如“龍台”近頂部的一層,寬15~30米,台面較平整。2號台的中腰東西兩側各發現兩列南北向的柱礎石。在將台等處也發現面平而不規整的柱礎石及瓦片等。
廓城位於宮城東北。1970年發現。平面為不規整長方形,東西最寬處3240米,南北長4880米。除西垣的“鑄箭爐”、“梳妝樓”、“插箭嶺”、“王郎城”等處有地面上斷續的夯土牆以外,其余大部分都在地表以下0.2~8米的深處。城牆寬20~30米,殘存高度0.3~10米。夯層明顯勻稱,厚7~10厘米。廓城西北有一小城,平面略呈梯形,上寬290米,下寬400米,南北長約700米。北面和西面有高大的夯土台。台的周圍發現有大型礎石和瓦片,互相連接為一組高大的建築群。在今地面下4~9米深處,戰國文化層和漢代文化層遍及全城。在部分戰國文化層下,發現有春秋時期的遺物。中部偏東處戰國文化層發現有煉鐵、鑄銅、燒陶、制骨和制石等作坊遺址和陶井遺跡。漢代文化層出土遺物也很豐富,並發現有鑄錢、古井遺跡。
我國著名文學家劉邵在<<趙都賦>>中寫道,趙王城,"百裡周回,九衢交錯,三門旁開,層樓疏閣,連棟結階。峙華爵以表甍,若翔鳳之將飛,正殿俨其造天,朱棂赫以舒光。盤虬螭之蜿蜒,承雄虹之飛梁。”由此可以想見當年趙王城的恢弘氣勢。
在曾經輝煌的歲月裡,趙王城扮演了春秋戰國歷史上的重要角色,奠定了邯鄲崛起成為秦漢時期中國五大都市的雄厚物質基礎。趙王城裡曾經上演過眾多流傳千古的故事:趙武靈王力排眾議,大刀闊斧地進行胡服騎射的改革;文臣蔺相如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武將廉頗攻城野戰,所向披靡……此外,毛遂自薦、聯楚抗秦、圍魏救趙、邯鄲學步、將相和等歷史典故也都發生在這裡。
趙王城之東北,有大北城,為當時的商業、手工業作坊區和居民區,城址已湮沒,現在尚有插箭嶺、照眉池、梳妝樓、鑄箭爐等遺跡。
遺物陶器多系泥質灰陶、火候高,質地硬,紋飾有繩紋、弦紋、雲雷紋、米格紋,部分陶片有“邯亭”戳記。常見的有陶筒瓦、板瓦、瓦當、空心磚、排水槽、水管、豆、盆、罐和鐵锛、貨幣、銅镞、石夯錘等。貨幣上銘文有“甘丹”、“明”、“白人”、“安陽”。1961年建立趙王城文物保管所,負責趙邯鄲故城的保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