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周王廟及碑刻
日期:2016/12/14 12:53:5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周王廟,在宜興市宜城鎮東廟巷東端,是為紀念晉平西將軍周處而建的專祠,1982年3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周處(240-297年),字子隱,陽羨(今宜興)芳橋人,自幼膂力過人,好滋生事端,四鄰叫苦不迭,將他與山中虎、水中蛟並稱“三害”。後感鄉議,幡然省悟,斬蛟射虎,改過自新,並拜師讀書,學識長進,為鄉裡稱道,經州、府推薦,任東吳東觀左丞。入晉後任新平(今陝西彬縣)太守,繼任廣漢(今甘肅文縣)太守,後歷任楚內史、散騎常侍、御史中丞等職。元康六年(296)八月,羌族齊萬年起兵反晉,十一月,朝廷任周處為建威將軍作先鋒,梁王司馬彤為征西大將軍平叛,翌年正月,在陝西六陌(今屬乾縣)力戰而死。建武元年(304)冬,追認為平西將軍、清流亭侯,谥孝,後人稱周孝侯。著有《默語》30篇,《吳書》若干卷,所撰《陽羨風土記》是我國最早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後散佚,明朝周鴻軒輯錄風土記拾遺136條傳於世。
周王廟始建於西晉元康九年(299),原名周孝侯祠,宋紹興年間贈廟額曰“英烈”,加封“武惠正應王”,稱周王廟,歷代均有修建。
現存周王廟座南朝北,共三進,通面闊44米,進深88米。第一進為戲樓,1994年重建,二層雙檐歇山頂,面闊5間20米,進深八架8.6米,南側中間為戲台,面闊5.65米,進深4.3米。東西兩側廂房為二層看樓,南北向三開間面闊10.3米,東西進深5.3米。
推薦閱讀:
宜興市新四軍標語
鄂州市庾亮樓
新疆2000多年前古墓群重見天日
解碼昌樂骨刻文 中國文字起源的歷史可能改寫
第二進大殿,建於明嘉靖45年(1566),歇山頂,北為廊軒,面闊五間16.63米,進深五檩4.99米,中間三間設長格12扇。大殿面闊五間寬18.79米,進深9架12.53米,其中正殿三間,東西側廂各一間,。朝南中間一間設6扇長格門,兩側為6扇短格窗,正殿與廊軒之間用天溝連接。整個建築立柱用花崗巖、陽山石和青石制作,顯得高敞宏偉。大殿正中塑周處座像,兩側山牆彩繪射虎斬蛟圖。大殿正門上方掛著名文物鑒定專家、書法家楊仁恺書“孝侯殿”匾,內掛著名畫家尹瘦石書寫的“陽羨第一人物”和著名書法家尉天池書寫的“浩氣凌雲”兩匾及當代書法名家書楹聯多付。兩側廂陳列周處事跡及周墓墩出土文物復制品。大殿內有唐、宋、元、明、清歷代碑刻18方,均系歷代維修周王廟的碑記,其中以立於唐元和六年的陸機撰文、王羲之書《平西將軍周府君碑》最為珍貴。
推薦閱讀:
宜興市新四軍標語
鄂州市庾亮樓
新疆2000多年前古墓群重見天日
解碼昌樂骨刻文 中國文字起源的歷史可能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