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地處南北要沖,其園林亦被稱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在鼎盛時,更有“揚州園林之勝,甲於天下”的說法。現先取遮隔藝術,對其作一淺顯的分析。
中國古典園林是地不求廣,園不求大,但藝術追求卻是“意貴乎遠,境貴乎深”,講究小中見大,含蓄深蘊。要達到此中境界,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得把景千方百計遮掩起來、隔起來,方可達到“庭院深深深幾許”。作為以名園勝的揚州,各園林也充分運用了遮隔藝術,並且是各有特色。
瘦西湖的遮掩是以楊柳為主,其“長堤春柳”一景,不知醉倒了多少文人學者。已故著名園林藝術家陳從周就曾寫道:“在瘦西湖的春日,我最愛‘長堤春柳’一帶,在夏雨籠晴的時分,我又喜看‘四橋煙雨’。”春夏時節,河堤兩岸,千縷隨風,柳色依依,遠遠近近的廳堂、亭觀、塔橋便在這柳影中若隱若現,若明若暗,此時的重重柳葉便宛如一道道竹簾,起到了虛實、顯隱、濃淡、靜動的審美效果。這麼一隔,死的建築也一下子變得生動,有情態了,產生了隔簾看月、簾掩佳人的韻味。這麼一隔,又平添了歐陽修所謂“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的詩化意境。正因為有了楊柳的遮掩,才使這瘦西湖“園越拆越小,景越隔越大”,才會令八方游人駐足回味,留連忘返。
個園的遮掩是以山石為特色的。山石分隔的妙處是可以使分隔之景沒有明確的分界線,這就使個園的四季假山之間產生了連綿、延伸、滲透的藝術效果,使分峰用石之景既獨立又融為一個整體。其次是山石遮掩可使“園林與建築之間,隔則深,暢則淺”。個園的抱山樓相對於該園有限的空間而言體量是稍嫌碩大的,但正因為有了東西南三面假山的遮掩與阻隔,才使游人在視覺上不感其臃腫,反覺得與四周環境和諧統一,不落俗套。至於秋山上的住秋閣和拂雲亭,更是深得三昧,住秋閣藏於山間,僅一角顯露於外;拂雲亭在秋山之巅,從山下仰視,只見反宇飛檐的攢尖頂,隱隱三四個細勁的立柱。閣與亭,皆因為山石的遮擋,顯得幽邃、含蓄,其境也有了深遠而不可窮盡之意。
如果說楊柳是自然遮掩,山石是介於人工與自然之間,那麼何園的廊則是以人工為主。何園無處不在的廊把整個園子分隔為東園、西園和住宅區,單面廊、復廊、雙層廊更把遮隔之術演繹得淋漓盡致。當代學者金學智在《中國園林美學》中說:“它(廊)的形象美好,可以出現於花間竹旁,山麓水邊……幾乎是無處不可構築;它的結構功能,是分割或圍合園林空間,造成園林景觀,溝通樓台亭榭,組織游覽路線,引導觀賞園景……其作用遠遠勝過其他個體建築類型。”從空間美學看廊牆主隔,當然,如果只是為隔而隔,不免會阻滯、呆板,無景可觀。倘要互見各處景色,則全賴那廊牆間綿延排列的漏窗和空窗,尚虛的窗,既可使游者在曲折的行走中步移景異,於時斷時續的借景裡形成對園林的整體印象;又可借牆的封閉與窗的開放,牆的“隔”與窗的“透”,使廊起到對景物“俗則屏之,嘉則收之”的圖畫效果。至於何園的復道樓廊,因其高低錯落多方位的觀賞視角,廊壁與窗完美的結合,更使園內各空間之間產生了流動、空靈的美感。可以說,何園的廊,使游人盡情領略了虛實相生的透風漏月之趣,領略了似隔非隔、似斷非斷的中國古典園林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