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遼寧丹東考古有新發現 最長明代邊牆“浮出水面”

遼寧丹東考古有新發現 最長明代邊牆“浮出水面”

日期:2016/12/15 15:10:02      編輯:古代建築

   9月10日,丹東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傳來消息,近日,他們在寬甸南部的長甸鎮西面,東洋河村寺院溝裡的城牆山中發現了一段石牆,經省有關專家鑒定,這段石牆是一道修建於明代的邊牆,也是迄今為止在丹東地區發現的7段邊牆中,規模和保護現狀最大最完整的邊牆。它的發現對於研究丹東地區明長城的“萬歷新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佐證。

    今年六月份,丹東市和寬甸的考古工作者在聯合對寬甸南部的長甸鎮開展第三次野外文物普查時,發現了這段石牆。根據以往經驗,工作人員認為這極有可能是一段明代邊牆,但為慎重起見,他們將這段石牆的照片以及一些特征說明傳至省有關專家進行研究。近日,省有關專家傳來消息,確認這段石牆為明代時期的邊牆。

    這段邊牆以寺院溝山道為中心分為南北兩段,底寬5米,頂寬1.2—1.6米,存高1.2—2米不等,南段起於寺院溝南山北坡山腳下東西流向的季節河邊,順山脊向南延伸,止於南山主峰北坡,全長100米。北段起於寺院溝溝谷的山道南側,順山脊向北延伸,至北山主峰後又向偏西方向延伸120米,整個北段長度達300余米。兩段邊牆修築結構規格以及砌築方法相似,均為當地產的花崗巖塊石干插壘砌的石牆。經歷了四百多年的風雨侵蝕,牆體保存基本完好。

    邊牆是明代長城牆體的專有名稱,東洋河邊牆屬於邊牆中的攔馬牆,是為守衛長城、重要城址、要塞、關隘而設置的防衛設施。

    東洋河邊牆的發現,具有典型的時代特點。首先,邊牆的坐落位置具有明顯的明代特點,它選擇溝谷中前部的卡腰處,相對而言可以節省修築時的人力和物力,而且便於防守;其次,人工石牆和其它設施協調組成點、線、面的防御體系,是明代軍事思想的集中體現;最後,城牆山南面就是古樓子和虎山頭明代重要關隘,西北就是楊木川明代古城址,在布局上三者呈三角形,互為犄角,聯系照應,在軍事調度上,便於相互增援,協調作戰,加強守備符合明代軍事布置特點。

    東洋河邊牆采用天然石塊干插壘砌,與虎山長城的砌築方法以及長城內軍事設施的砌築方法有明顯的區別,而與六甸之外的邊牆砌築方法卻相類似,這說明東洋河邊牆修建的年代應在虎山長城修築以後、寬甸六甸城設立之前後(即萬歷三年左右)。在當時是一道為守衛重要交通要道,保護虎山長城之外邊民生產生活和居住安全而設置的軍事防御設施。(來源:鴨綠江晚報 張晨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