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君台
日期:2016/12/14 12:48:50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老君台原名升仙台或拜仙台,原為明道宮的一部分,位於鹿邑縣城內東北隅,老君台後街路南。相傳老子修道成仙於此處飛生,因而得名。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追封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故又名老君台。據大清光緒版《鹿邑縣志.古跡.明道宮》記載“明道宮在東門內升仙台前,唐名紫極宮,天寶二年(公元743年)為太清壇。”由此可知,該台始建於唐代,至遲也應在天寶年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以後歷經宋元明清各代,皆有增修增建。
老君台為圓柱形且有稜角,高8米,台底面積706平方米。周圍用大磚堆砌,內實以土,上立垛口女牆,類似古城牆。台上有大殿、東西偏殿和山門一座。殿前壁上嵌有“猶龍遺跡”、“道德真源”、“孔子問禮處”等明代碑刻三方(通),清代贊助碑二通。殿內原有老子紫銅坐像一尊,殿左前方有鐵柱一根,傳為老子“趕山鞭”。大殿後原有老君煉丹房。台上還有古柏十三株,山門下有石階三十三級,應老子飛升三十三層青天之說。
老君台自古以來就是著名游覽勝地,唐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女皇武則天、宋真宗趙恆,以及文學大家蘇東坡、歐陽修等都曾來拜廟祭祀。
1978年,鹿邑縣政府公布其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在此建博物館。1986年,老君台被定位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