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遼寧興城磨石溝塔

遼寧興城磨石溝塔

日期:2016/12/14 12:52:4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維修後的全塔

維修後的全塔

維修後的磨石溝塔

維修後的磨石溝塔

維修前的磨石溝塔

維修前的磨石溝塔

磨石溝塔南面塔身

磨石溝塔南面塔身

磨石溝塔南面塔身

磨石溝塔南面塔身

塔身東南面悉昙體梵文真言

塔身東南面悉昙體梵文真言

    磨石溝磚塔,座落在興城古城西北的紅崖子鄉二道邊村磨石溝屯西溝山坳裡,南距山下季節河50米;北距黑鳳山約1000米,東西各有小山,依山傍水,風水極佳。1988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磨石溝磚塔為八角九級空心密檐式磚塔,維修前存高17.23米,台基部分破壞嚴重,僅存須彌座的上枭及上枋。上枋上承仰蓮,仰蓮托起塔身,塔身四正面的中部辟有一磚雕門,除北門外,其余三面均為券門(東面維修前殘損嚴重,已無法弄清原始面貌,但根據南、西部形式分析,應為券門),門分兩扇,每扇三行四縱十二個門釘,並飾銜環鋪首。南面門兩旁各立一脅侍,身著寬大長袍,足踏蓮墩,兩手合十,頭部殘缺;西面脅侍手置於胸前,雙手托供盤,頭部殘缺;券門上浮雕流蘇寶蓋。北面塔身亦殘損較為嚴重,但從殘存的部位看,北面和南、西、東面不一致,門兩側沒有脅侍,並非券門,其原始形制已無法弄清,推測極有可能是方形假門。四隅面中部皆雕砌磚碑,碑首為降龍圖案,龜趺座,龜昂首挺胸,虬勁有力。碑頂置一飛天,飛天身體橫飛,一手托供盤於頭前,東南、西南飛天頭朝向南方,東北、西北飛天頭朝向北方。中間是方形碑面,其上分別刻有粗體悉昙體(Siddham)梵字真言。真言又稱陀羅尼、明、咒、密語,是梵文dharani的音譯。《大智度論》卷五載,“何以故名陀羅尼?雲何陀羅尼?答曰∶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意為保持、護持、堅持之義。大乘佛教將他們的一切,如佛陀的教誨(法),以禅定所發的秘密語(咒)以及坐禅所證悟的諸法實相(空)等都含於護持之中。

    東南碑身刻悉昙體梵文為“唵”(OM),唵為六字真言之首,在梵語中通常作為表示肯定的敬語助詞,可譯作“誠願如此”,或表示一般的贊同和肯定,也可譯作“好吧”或“是”,在密教中,表示吉祥、辟邪等意。依《仁王護國經》卷九記載,唵字即指一切法門,毗盧遮那佛之真身,一切陀羅尼字母等,從此字能生一切如來。誦讀此字,“自心本有之佛及一切佛,現在目前,如由春風與春雨而蟄蟲破地出現,草木花果開結;一切天龍八部神等聞此音悉皆攝而參集也。”日本僧人空海大師在《秘藏記》中載,唵有歸命、供養、三身、驚覺、攝伏等五義。密宗金剛界陀羅尼冠以“唵”字,認為誦持“唵”字,可成就法、報、化三身。(參見石世梁《佛教密宗釋論》(二),文載《西藏研究》1988年第4期)

    西北面與東北面悉昙紋只是真言中的一個音節,並無實際意義,四隅面碑文連在一起讀似有“歸命金剛”之意,體現了此塔為金剛界密宗的佛教內涵。其實,遼代密教強調咒語是佛的真言,因此只要誦持,而不重視解釋。遼代道砓在《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卷上曰:“咒是諸佛密法,佛佛相傳,不通他解,但當誦持,不須強釋。”(《大正藏》第20冊,59C)

    各角置圓形倚柱,塔身上部有磚雕鋪作,每面有轉角鋪作二朵及補間鋪作一朵,均為單抄四鋪作。塔檐以磚疊澀砌出,轉角出斜拱,承替木、撩檐磚,上承兩層木制檐椽、飛椽中間有5公分的灰口空當。轉角用木角梁。再上用青磚做檐,用反疊磚收頂,筒板瓦采用綠琉璃瓦。

    各層之間白灰抹面,束腰部位每面鑲有綠釉瓦鏡兩面,塔檐已不同程度脫落殘損。塔頂殘存須彌座殘跡。

    塔心內壁為六角椎體,底部較寬,直徑3.6米,頂部較窄,直徑約1.5米,1963年4月縣政府撥款1000元維修塔座的盜洞,1977年8月興城縣政府(革委會)撥款1000元,維修盜洞及被地震震裂的水泥底座,維修時將塔心室全部堵實。按照此塔塔身裝飾內容推測,在塔心室中原應有密宗金剛界主尊大日如來,或者是代表大日如來的經幢,或是法捨利。此塔用磚均為模印溝紋磚,溝紋5至6道,施紋不到頭。

    興城在唐末時已為契丹控制,遼聖宗在興城建立嚴州。“嚴州太祖平渤海,遷漢戶雜居興州境,聖宗於此建城焉。隸弘義宮,統縣一,興城縣”。今興城縣南四城子古城址即是當年嚴州城。嚴州,古來一直是遼代通往南京和北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根據白塔峪塔地宮石碑題刻以及1956年磚塔附近井中出土的《覺華島海雲寺空通山悟寂院塔記》得知,興城白塔峪塔原名為“空通山悟寄院捨利塔”,屬於覺華島海雲寺空通山悟寂院,始建於遼道宗大安八年(1092)。覺華島海雲寺,是遼代著名的寺院。許亢宗《奉使行程錄》載:“自來州(今綏中)八十裡至海雲寺”。《讀史方輿紀要》載:“覺華島,在寧遠衛東南二十裡,有海雲、龍宮二寺。”元大德六年《翠峰寺地產記碑》載:“空通山悟寂院,茲寺乃覺花島海雲寺之墳山也,創自遼代”。《遼史.道宗本紀》記載,“海雲寺進濟民錢千萬”。盡管遼代佛教極其興盛,但關於寺院的記載卻極為有限,這些零星的記載,說明覺華島海雲寺在遼代時極為著名顯赫。記載於《塔子溝紀略》中出土於朝陽城內的遼重熙十五年(1046年)《定光佛和釋迦佛捨利塔碑記》中載覺華島海雲寺業立沙門志全為釋迦捨利塔辦塔主,亦在另一個側面說明了海雲寺在遼代中晚期顯赫的地位。

    磨石溝塔位於興城正西,距白塔峪塔直線距離十余公裡,其距離覺華島比白塔峪塔還要近十余公裡。盡管缺少相關文字記載,但從該塔的建築形制上看,此塔與白塔峪塔有一脈相承的風格。在塔身的四個隅面均飾以碑形裝飾,並以琉璃鏡、琉璃瓦裝飾塔身塔檐,這在其他地區的遼塔上極為罕見。因此,筆者推測,磨石溝塔極有可能也是遼代覺華島海雲寺的分院捨利塔。

    遼代佛教盛行,各州城、高山秀阜多建有遼塔。磨石溝磚塔便是其中之一,在所有遼塔中,塔身刻有梵文的僅此一例。此塔對遼代興城地區佛教文化以及古悉昙文都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推薦閱讀:

溫州南田鎮古民居被大火吞噬

四川遂寧龍鳳古鎮發現宋代窯場堆積物

無錫市地鐵工地挖出宋代“韓瓶”

鄭韓故城列為河南省重點保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