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名稱 >> 遼寧萬佛堂石窟

遼寧萬佛堂石窟

日期:2016/12/15 15:16:38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萬佛堂由於外在大凌河北岸的峭壁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上,氣候潮濕,風化現象非常嚴重,現在萬佛堂分為東區和西區,西區鑿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是營州刺史元景為皇帝和眷屬開鑿的,東區鑿於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是員外散騎常待昌,黎韓貞等74人營造的和窟。萬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東北地區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萬佛堂石窟1988年代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始建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是遼寧境內最早、最大的石窟群。共有大小石窟十六個。西區九窟,分上下兩層,上層有三窟,下層有六窟,建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系營州刺史元景為祈福禳災所建。東區有七窟,建於北魏景明三年,是尉喻契丹使韓貞等人為祈福修建成的私窟。
  
  西區共有9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3個小窟,窟內石刻造像已經風化無存。下層有6窟,由東向西一次排列,進入第一個窟,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窟內平方形,高約五米,每邊花約一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連窟頂,方形石柱四面布滿精細的雕刻,塵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層佛合內的佛像,侍者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窟頂的飛天,門內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勁健,形象生動。
  
  第5窟為大型窟,高約5米,東西寬7米,前半部已經崩塌。最有價值的是“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造像碑”,整個碑記雕刻在東南角山巖上,碑的下半部分已經分化,上半部分還刻304字,記述了造窟的經過,仔細端詳所存文字,但見個個遒勁挺秀,筆力極工,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魏碑字有方筆和圓筆之分,獨成一體,此碑文文字方圓兼備,結構嚴謹,清末學者梁起超評價為“天骨開旅,光芒閃溢”。康有為則稱其為“無魏諸碑之極品”。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其也有記載,稱其為“書法精美,堪稱魏碑之上乘”。
  
  第6窟最大,東西長約8米,由於年代久遠,,風化嚴重,現存一尊大彌勒佛,高約3.2米,波形以髻,細眉長眼,高鼻薄唇,叉腳倚坐,體現一種慈善尊嚴和超大型然出世的神態,是典型的北魏造佛,兩邊為無朝和無葉,這尊彌勒佛是萬佛,叫叉腳彌勒。窟頂有一個半圓,也是刻出來的,這是石窟的蓮花寶蓋,每個窟頂的的蓮花寶蓋的圓形的,如果這個圓很完整,就說明這個石窟的完整的,而這一窟的蓮花寶蓋只有一半,可見當時的石窟應有目前規模的一半左右大。
  
  東區共七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為顯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為明清時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於寶座之上,有46只手從周身向外伸展,每只手上有一只眼睛,閃爍發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