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遠去的戰鼓——桃渚古城

遠去的戰鼓——桃渚古城

日期:2016/12/14 12:41:2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來這樣的地方,最好是春天,有點小雨,立於天井回廊之間,雨細絲牛毛一般無聲息地潤下來,邂逅一兩只南回的燕子,呢喃幾聲,倏爾回旋廊前,也最好院落中有那樣的小花,不必華美,有干淨清新的顏色,安靜地陪著你在雨中靜默,“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於是,不必穿越,人已經在時光中迷失,不知今夕何夕了。

    這樣的白天,你在老街游走,人與街道,還有兩三個行人,都像在默片中,屋內勞動的人,或做手工的中年人,或發呆的老人,幾聲的言談和狗吠,反更映襯出“人閒桂花落”的靜谧。

    最好,也能夠在這裡住上幾晚,條件不會很好,就沿著有些陰暗、咯吱咯吱響的木樓梯走上去,房間有些低矮,可是朝著天井院落的窗戶一排敞著,天光平平地斜鋪進來,在這個低矮的閣樓,看面前樓下回廊和屋頂細密的灰瓦高高低低錯落眼前,隔開的幾何形天空顯得格外寬闊、澄澈,這樣的寧靜安谧,像是亘古以來就一直如此,像是四百年前的那些慘烈故事從沒有發生。

    一、幸存的抗倭衛所

    浙江以渚命名的地方不少,比如良渚、桃渚、下渚,夏渚等等,江水浩蕩回環,形成水中大小不一的陸地——渚;“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宛在水中央”,伊人或許獨立於渚上,在一片昔日桃花盛放處,歎韶光之易逝。“桃之夭夭”,桃渚的名字像是從《詩經》的年代裡出來,桃江十三渚,映照出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感覺。

    據聞宋代文天祥過此地,臨佳山麗水,也不禁盛贊“海山仙子國,邂逅寄孤篷,萬象圖畫裡,千崖玉界中”,遠古時期這裡的火山爆發造就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促就了奇石美景,然而相較而言,此處的地理位置更是重要,“四面枕山,一面臨海,最稱雄壯”(《台州府志》),“東即桃渚港,東北十裡有昌埠港、昌埠嶺,南有肯埠嶺,北有白蓮嶺,東有安聖寺,諸處皆為沖要”(民國《台州府志》卷五十九《武備考下》)。據《明實錄》記載“洪武二十年(1387)九月,築台州健跳、桃渚土城,各置千戶所以防倭”,明朝的軍隊按衛、所編制,大致112人為百戶所,長官叫百戶;1120人為千戶所,長官叫千戶;5600人為一衛,長官叫指揮使。桃渚城是個千戶所,屬於海門衛管連,在東南海岸延伸線上,處於中間位置的桃渚所無疑是咽喉所在,與其北的健跳所(今屬三門縣)及其南的海門衛相接,這時的桃渚所城還在下舊城,與今天的桃渚城略隔了段距離。

    四百多年前的某天,因為這個因素,終於發生了一場屠城悲劇。

    公元1439年的四月(明正統四年),一樣的春光明媚,也許一樣的安寧如許,漁民准備出海,農夫在田間忙碌,女人在家中照料孩子,或者做著針線,也許還有些燕子,穿堂而過,呢喃低語,守城的兵士們也在享受著陽光明媚。遠遠的,海上四十艘大船駛來,還沒能弄清楚狀況,一幫人已經直驅而入,打破了安寧,直教天堂成了地獄。那次的慘狀,令人發指,叫人不忍回眸:據明人《嘉靖東南平倭通錄》記載,倭入桃渚之後,“官庾民捨,焚劫一空。驅掠少壯,發掘冢墓,束嬰竿上,沃以沸湯,視其啼號,拍手笑樂,捕得孕婦,卜度男女,刳視中否為勝負飲酒。荒淫穢惡,至有不可言者。”“積骸如陵,流血成川,城野蕭條,過者隕涕。”毫無疑問,無戒備的軍民,對倭寇來說掠奪就成了便捷的快餐和囂張獸性的渠道,於是到了嘉靖中後期,倭患益熾。

    慘劇之後,桃渚城搬去中舊城建造,由戶部右侍郎焦宏親自督造,明正統七年(1442)六月開始至次年建成,這是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國保單位桃渚城。

    轉折點在公元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數千倭寇再度大舉進犯桃渚,以桃渚等地為巢穴,桃渚城久被圍困,危在旦夕。時任台州知府的譚綸和負責鎮守浙東的都司參將戚繼光自寧波來援,由譚綸守海門,斷倭寇聯絡,戚繼光親自督戰,圍城七日七夜,桃渚軍民奮勇抗擊,並與抗倭名將戚繼光裡應外合,解桃渚城之圍,擊潰了倭寇主力,然後與譚綸會師,展開殲滅戰。這股倭寇終於全軍覆沒。戰後戚繼光在城的東西兩角建造了兩座敵台,這是戚繼光的軍事創造,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建造的兩座敵台,為此,臨海人刑部郎中何寵於同年三月專門撰寫了《桃城新建敵台碑記》,勒之於石以紀其事。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又進行了一次重修,桃渚城裡村中至今還保存著一塊刻有“(嘉靖)四十三年督造官柳應時、窯軍楊彩”的城磚。嘉靖四十年(1561),戚繼光依此在台州府城又修築了13座空心敵台。此後,戚繼光在桃渚等地九戰九捷,徹底擊敗東海倭寇。

    從此,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沒有了戰爭,窩在群山懷抱的桃渚俨然成了一塊世外桃源。近代又逃過文革浩劫,在明代東南沿海修築的四十一個抗倭衛所之中,桃渚城算是幸運、完整的了。

    二、桃渚的歷史印記

    戰爭過後的桃渚人中,不僅有當地居民,還夾雜了當時戚家軍的兵士(據稱這裡的郎氏一族即為當年山東籍兵),一齊守護這座衛所。如今,桃渚城內的街巷仍然保持著明代的原始格局,東西向主街名為桃渚街,長370米、寬5.8米,貫穿東、西城門,跟連通南門的最長巷道衙門路呈十字交叉,交叉點有古樓聳立,其它纖陌般條條小巷迂回曲折,間隔著鱗次栉比民居古建。六百年歷史的化龍渠跟主街道平行,穿城東流。遠處看,這是座古色古香的古代城堡。

    江南氣候潮濕又瀕臨東海,木結構的房屋不太容易保存,如今城內明代及清前期的建築已經無存。明代的印記,卻也不是沒有,後所山娘娘廟旁的佛號石柱、水淺而清冽的名泉井和黃衙井、化龍渠,山上的烽火台遺址、四處砌城的城磚、石塊,也許都曾經歷經了那段烽煙歲月。

    清代中後期的建築比比皆是,盡管目前情況堪憂,民國以前建造的桃渚民宅幾乎是清一色的二層磚木結構,單層的房屋絕大多數均屬附屋,在現存的眾多民宅中,較有代表性的清代建築有郎家裡、郎德豐、柳宅和吳宅。

    依建築樣式,吳宅與柳宅的年代應該比朗德豐、郎家裡早些。高檐階吳家的檐柱雕飾圖案頗為繁富,但結構上卻又保留著斜栱的做法,斜栱在台州臨海一帶為明末至前康熙間的建築風格,乾隆以後基本不見。柳宅的建築風格與郎德豐相似,雕飾也一樣精彩,但雕刻的內容較郎德豐更為豐富些,另一方面與吳家一樣仍保留著斜栱的做法。

    郎氏是桃渚的世家,桃渚鄉間至今還保存著清道光三十年、光緒六年及民國三十四年刊刻的郎氏舊宗譜。郎德豐大門中開。裡面是完整的四合院,廂房與插翼的樓房契合,回廊與天井道地相通。每根廊柱上雕刻很是叫人注目,還有嵌在牆上的各式镂石窗花,木質雕花,幾何造型的別致與美感,怕是包豪斯大師也要學習的。

    郎家裡古宅的門額上篆書刻著“勤儉家風”,兩進台門,寬敞的四合院。畫棟雕梁,飛檐翹角,各式窗花一如郎德豐。此次調研,我們就住在郎家裡農家樂,老板娘真如阿慶嫂一樣精干伶俐,完全秉承了家風。大灶燒出的飯菜清淡爽口,常常我們跟這兩位大叔大嬸對桌飲食,屋外很寧靜,大叔每飯必自斟自飲家釀黃酒,我看到其樂融融的滋味,有時執意要我品嘗,味道很好。

    歷史的印記還在延續,除了城中多處毛主席語錄紅字標語的閃現,自然的給予也在延續:有些房屋不然搖搖欲墜,蕭然少人,不然就在低矮、陰暗中,隱約見一些駝背彎腰的遲緩身影,城與人俱老,城裡面是少有年輕人住了;人力所給予的也還在延續:南面城牆邊,簇新瓦亮的三層水泥樓房連成一片,前後錯落,這一角度已經不能夠見到後面的老宅了。十年前的規劃中,並不如此。

    桃渚城:1963年3月11日,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桃渚城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25日,桃渚城和台州府城牆同時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推薦閱讀:

重慶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

北京孚王府

張家口懷來雞鳴驿

山西孝義中陽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