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奉國寺
日期:2016/12/15 15:16:40   編輯:古代建築名稱 奉國寺坐落在義縣城內東北隅。建於遼開泰九年(公元102O年),初名鹹熙寺,金代稱奉國寺。因大雄殿內塑有七尊大佛,故俗稱大佛寺。
遼金元時期是奉國寺發展的鼎盛時期,當時全寺的建築規模非常宏大。據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碑記中的描述,可知寺內"寶殿穹臨,高堂雙峙,隆樓傑閣,金碧輝煥,潭潭大廈,楹以千計,非獨甲於東營,視陀郡亦為甲"。元以後,塞北繁榮景象曰漸消沉,加之戰亂影響,奉國寺曰趨衰落。到明清兩代,寺內遼金時期的宏偉建築群僅保存了大雄殿,其它建築均已無存。現今殿前兩邊的六鐘亭、四角碑亭和中軸線上的無量殿、牌坊、小山門以及西院兩棟硬山式的禅堂都是清代續建的。1988年經群眾集資修整時,發現了遼代的西彌陀閣、東三乘閣、兩側長廊及山門等建築遺址,基本揭示出遼代奉國寺的布局,這是我國遼代佛寺建築布局的僅有實例。 大雄殿位於南北中軸線的北端,聳立在高闊的月台上,是寺內唯一保存下來的遼代建築。殿的形制為五脊單檐庑殿式,面闊九間,進深五間,高24、長55、寬33米,建築面積1800多平方米,是國內遼代木構遺跡中面積最大的一座建築。支撐整個大殿的是梁、柱、枋、斗拱組成的木結構,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間,在中央七間的內槽和外槽采取了減柱法;角柱有明顯的側角和生起,四周角柱依?quot;側角作法"向內傾斜,以增強支柱抗拉的穩固作用;檐下斗拱用材粗大,工藝粗犷簡練,氣勢渾厚有力。由於支梁架柱完全符合結構力學原理,雖歷千年仍保持著平直挺健,沒有出現彎折扭戾的現象,這實是我國建築史上的一項極為光輝的成就。
大雄殿內佛壇上的七尊佛像為遼代雕塑,自東而西為迦葉、拘留孫、屍棄、毗婆屍、毗捨浮、拘那含牟尼、釋迎牟尼。七尊佛皆結跏跌端坐在須彌座上,以正中的毗婆屍佛最高,通高8.6米,兩側各佛依次略低。七佛塑像高大莊嚴,神態慈樣。每尊佛像前塑脅侍菩薩二尊分立兩側,高2.5-2.7米,神態各異,造型優美,為遼代傑出的彩塑。佛壇東西兩端,對塑天王像一尊,高3.5米,拄杵昂首,剛勁威武。毗婆屍佛背後,供有明代重塑的倒坐觀音,塑像保留著早期男相觀音的風韻。
大雄殿頂部梁枋上,尚留有遼代彩畫的遺跡,有飛天、蓮花、牡丹花、海石榴、草風等,色彩鮮明華麗,藝術水平很高。其中以梁架下面的飛天尤為突出,這些飛天面相豐頤美悅,服飾缤紛多彩,或持花束、或捧果盤,飛翔於雲端,與端坐的七佛,靜動相襯,上下呼應,構成一幅肅穆的禮佛圖景,堪稱遼代建築彩繪的精品。殿內四壁有元明兩代繪制的十佛、八菩薩、十一面觀音、十八羅漢壁畫;殿內東西兩側立有金元明情各代重修碑記卜一通,是了解寺史的重要資料。
1961年國務院公布奉國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84年開始,進行了為期五年的大規模修繕,使這座遼代的古剎再度顯示出宏偉的雄姿,成為中外聞名的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