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台東海關稅務司公署舊址
日期:2016/12/14 12:52:05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煙台東海關稅務司公署舊址
煙台東海關稅務司公署舊址
煙台山西門對應著一條南北大街,建於1862年。因東海關公署建在此街南段路西,故稱此街為海關街。1880年英商在街北部設立滋大洋行,故北段亦名滋大路,後來曾一度將此街全稱為滋大路,1986年復稱為海關街。東海關公署舊址是一個獨立的院落,院中的主體建築是一幢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為山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東海關是煙台開埠的產物。籌建時由清政府登萊青兵備道崇芳署理。1862年登萊青道署兼東海關公署遷煙台,並於當年3月正式對外辦公,行使權力,將原屬於厘局征收的山東沿海的厘金,劃歸東海關並開辦戶關,征收常稅,這標志著煙台正式對外開埠。1863年3月23日,東海關第一任稅務司英國人漢南到了煙台,主持興建東海關稅務司公署。公署主體建築占地7.85畝,建築面積990平方米,四面坡形屋頂,屋檐下為仿木結構的水泥混凝土構件;室內為按照英國習俗式設計裝飾;樓下東西有門廊,廊上有平台。另在主樓西門兩側建設附屬建築各有4間平房等等。據原煙台博物館副館長宋玉娥所著的《煙台近代建築》一書說:東海關“雖然主體建築為西式風格,但院大門卻采用中國傳統的門房形式,這是早期中西合璧的建築,同時又迎合本地中國人或外來英國人的心態”。
東海關公署不僅管理著煙台港口的進出口業務,而且管轄著山東半島地區西起黃河入海口、東至石島沿海岸15處常關。東海關代表著國家行使主權,當時受總理衙門下設的通商大臣和海關總署雙重領導,掌握著港口管理大權,但是當時掌握這個大權的卻是外國人。所以東海關雖然對煙台以及山東經濟發展保護促進作用,加強對外船的征稅,一定程度上打擊了海上的走私,但卻是煙台半殖民地化開始的標志,而這個情況與整個國家歷史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東海關公署舊址,作為歷史文化遺產,成為煙台半殖民地化的最好記錄和見證。不僅如此,它還見證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即由馬嘉理事件引發的中英煙台條約的談判與簽訂。
馬嘉理事件,又稱“滇案”。馬嘉理是英國駐清政府使館的翻譯,同時他還是英國駐煙台領事館領事。1875年受英國使館派遣到雲南接應由緬甸進入雲南的英國武裝“探路隊”,在雲南的騰越地區受到景頗族群眾的攔阻,英國探路隊向群眾開槍,當地群眾奮起反抗,馬嘉理等六人被打死,其他探路隊人員逃回緬甸的八莫。事件發生後,英國政府派駐華公使威妥瑪與清政府進行交涉,提出了諸如賠款、通商以及派遣遠征隊等十分苛刻的侵略條件。清政府被迫派員到騰越捕殺了10多名被認為是凶手的中國人。但是英國政府步步僅逼,威妥瑪以撤使、絕交、開戰等相威嚇;北京總稅務司的赫德也以調停人身份誘逼;英國政府還派軍隊進駐緬甸雲南邊境,同時聯合法國、美國等國家集中8艘兵艦游弋渤海灣及煙台海面,並指名要李鴻章到煙台談判。
在英國等列強的壓力下,1876年8月21日,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全權代表與英國駐華公使威妥瑪在東海關公署二樓舉行了正式談判。談判進行期間,俄國、美國、法國、德國以及奧匈帝國、西班牙等國的駐華公使則以避暑名義來到煙台,密切注視著談判的進程,尋求借機擴大在華利益的機會。在列強的壓力下,李鴻章代表清政府於9月13日與威妥瑪簽訂了《中英煙台條約》,這個條約在有些記述中也稱為《芝罘條約》或《滇案條約》。從馬嘉理事件發生到《中英煙台條約》簽訂,歷時一年多的交涉談判最終結束。這裡既有清政府對於英國侵略者提出的強盜要求的不甘心和抗爭,有清政府對英國侵略者的畏懼和退讓妥協,也有列強之間爭奪在華利益的矛盾對談判的影響。據有關資料說李鴻章在與威妥瑪在煙台談判期間,還經常一起到海關碼頭觀賞海景。我想這裡面恐怕不完全是一種閒情逸致,免不了有談判桌上的力爭和會外的溝通交織在一起。其歷史的真實到底如何,還需要在進一步掌握資料的基礎上,深入研究才能得出全面的認識。
《中英煙台條約》共3部分16款,並附有《另議專約》。主要內容為:一,清政府向英國賠償白銀20萬兩;二,清政府派專使到英國賠禮道歉;三,英國政府派員到雲南大理地區或其他地區住留5年,察看情況,准備商定緬甸與雲南的邊界問題和通商章程;四,增開宜昌、蕪湖、溫州、北海四處為通商口岸;長江沿岸六個城市准許外國輪船停泊;五,擴大領事裁判權。英國派員“觀審”中國各地有關涉及英國人的生命財產案件的審判活動;六,英國租界內外國商品免征厘金稅;七,洋貨進入內地,不論中外商人只納“子口稅”一次,免除名項內地稅;八,英國人可以經過甘肅、青海、四川等地進入西藏,並由此轉赴印度,也可以由印度進入西藏,對此,總理街門都要發給護照,等等。第二年初,清政府派出郭嵩焘等到英國向英國政府表示道歉,馬嘉理事件遂告平息。
馬嘉理事件發生在中國邊疆危機之時,《中英煙台條約》的簽訂,又使這種危機進一步加深:英國由此實現了其十余年想擴大在華通商特權的願望,得到了進入西南邊疆、西藏等地的權利等等。俄國、美國、法國、德國等國家鑒於此向清政府提出了“對於煙台條約給予英國的新權利願意‘一體均沾’”,因而采取種種手段和措施不斷地要求擴大本國在華的權利,如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德續約以及續修條約善後章程,進一步擴大了在華通商等方面的權利。所以,《中英煙台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主權進一步喪失,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中華民族生死存亡問題已經歷史地提出來,中華民族的覺醒在危機中孕育並生長著,正如黑暗中在東方剛剛噴薄欲出的霞光一般。
推薦閱讀:
煙台英國領事館舊址
滕州龍泉塔
棗莊牛山孫氏宗祠
山東棗莊青檀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