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湖北婺源”黃陂大余灣

“湖北婺源”黃陂大余灣

日期:2016/12/14 13:11:0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近日,荊楚文化巡禮大型采訪活動,來到武漢市黃陂區大余灣。這裡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有幾十棟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古建築,因濃郁徽派特色,被譽為“湖北的婺源”。漫步其中,探尋其背後的故事,更讓人感悟到這裡600多年耕讀傳家、世代重文的家風。

    精美建築展安居構想

    數十棟明清古宅橫臥青山之間,四處可見粉牆黛瓦、雕檐畫棟、規整的馬頭牆,這裡,就是大余灣了。

    據《余氏族譜》載,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余姓大戶從江西婺源、德興遷居到此。因此,大余灣建築是典型的婺源民居風貌。武漢大余灣旅游開發有限公司經理袁彩虹,對當地民俗建築頗有研究,她告訴記者,這裡的格局清晰,可謂“前面牆圍水,後面山圍牆。大院套小院,小院圍各房”,而建築更是精美,那是“方塊石板路,滴水線石牆。室內多雕刻,門前畫檐廊”。

    47歲的村民余紹禮,帶記者走進他家,老建築建於清乾隆年間,曾是間藥局。余紹禮摸著牆壁介紹,這叫“滴水線石牆”,以石材蓋房,堅固耐用,冬暖夏涼,利於排水,可謂一舉多得。無論形式、格局、用材還是技術,都體現出極好的安居構想。

    世代重文傳代代家風

    大余灣崇尚教育,數百年來,耕作之余,村民們便以琴書為樂。袁彩虹告訴記者,該家族發展史上,曾有宋代“一門三太守,五代四尚書”的榮耀,明清時,村裡誕生過100多位秀才進士,近現代則有名流百余人。

    年過八旬的老蜂農余家明,是如今家族裡輩分最高的老人。他告訴記者,自己雖務農,卻希望後輩有條件的話多讀書,因為“勤儉能創千秋業,耕讀尚開富貴花”。據悉,近代以來,從這裡走出的讀書人,包括棉花專家余傳斌、鐵路專家余傳典、近代著名教育家余家菊等。而走出去的大余灣人也不忘本。袁彩虹說,余家菊的兒子余傳韬如今已年過八旬,他資助故鄉的學子,並在學校開設唐詩宋詞班,希望年輕人能將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