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灣又現5處日軍侵華遺址
日期:2016/12/14 13:20:0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這棟被廢棄多年的民宅也是慰安所的一部分。
金灣區文體旅游局昨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新發現5處日軍侵華罪行遺址,包括3處日軍慰安所以及日軍占據三灶期間的臨時司令指揮部,這一發現改寫了原來史學界關於珠海只有一處慰安所的歷史。當年的三灶日軍翻譯、87歲的譚正堂當天受邀首度現身,接受媒體采訪,披露了日軍侵略三灶期間一系列駭人聽聞的罪行。
新發現三處慰安所遺址
1938年,日軍為侵占廣州等華南地區,派先遣部隊占領了珠海金灣三灶島。駐島日軍還大肆屠殺三灶居民,留下了萬人墳、日軍慰安所、興亞國民小學(實行奴化教育)等侵華罪行遺址。經過挖掘和考證,一批新的日軍侵華罪行遺址昨日又浮出水面。金灣區文體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4月,當地再搜集、整理與文物有關的線索時,從村民口中發現了5處新的日軍侵華罪行遺址,其中3處與日軍慰安所有關、還有兩處分別是隱蔽的日軍碉堡和三灶日軍指揮部舊址。
金灣文體旅游局介紹,經過尋訪見證者、專家論證,上述新發現的日軍罪行遺址的真實性和可信性都已得到確認,它們與此前已發現的罪行遺址形成完善的物證,有力地證明了日軍曾對包括珠海三灶居民在內的中國人所犯下的罪行。當地此前還就此進行論證,市區專家原則同意這些文物申報區級文物保護單位,一旦正式獲批,當地將著手對遺址進行修繕與保護。
日軍侵華罪行有力物證
多年來致力於研究三灶日軍侵華的梁振興表示,這次新的發現意義重大,一直以來,日軍都極力否認大屠殺和慰安婦,但三灶接連發現的慰安所遺址,能夠作為有力的物證,證明日軍侵華時曾犯下過反人類的罪行。
為何5處日軍侵華遺址直到今天才被重新發現?珠海前博物館館長和此前幾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的參與者梁振興說,有些遺址在十年前的普查中已經接到了老村民的反饋,但當時因為其他原因,進一步的考證、論證工作沒有展開。
珠海博物館專家楊長征表示,此次發現並公布的五處日軍侵華罪行遺址意義重大,與此前發現並入選國家重點文物的多處三灶日軍侵華遺址可形成補充,作為日軍侵華大屠殺和奴役慰安婦的有力物證,而在此次挖掘中,當地還查到了日軍翻譯譚正堂等五名親歷日軍侵華,並見證這些遺址的幸存者,與這些物證相互佐證,有充分的說服力。
走訪
慰安所:廢棄多年多已破敗
昨日下午,在金灣區文物局和珠海市博物館專家的指引下,南都記者實地走訪了新發現的日軍侵華罪行遺址。
3處慰安所遺址分別位於三灶鎮上表村曾氏祖屋、蓮塘村譚家舊屋、蓮塘村華僑老屋。其中位於上表村的曾氏祖屋就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灶“慰安所”後,這座建成於清代嘉慶年間的古建築共有六間,日軍占據後,改做慰安所。珠海博物館前館長、文史專家梁振興表示,此前發現的慰安所其實只是整個日軍三灶慰安所的一部分,主要功能為酒吧,現在發現的這處慰安所則是為日軍提供性服務的地方,日軍先在酒吧領取一個號牌,然後進入酒吧消遣並排隊,當叫到號碼,再來到這裡發洩獸欲。1945年日軍戰敗,慰安所成為歷史,房屋也閒置荒廢下來。如今再走進這棟建築物,裡面已經很難找到慰安婦留下的痕跡。因為年久失修,房屋破損嚴重,雜草和不知名的野樹在房間內瘋長,最高的有五六米。另外兩處慰安所遺址同樣被廢棄,外表破舊,房門被鐵絲困住,透過門縫望去,灰塵密布,已淪為老鼠和野貓的樂園。
出席發布會的文史專家表示,此前珠海史學界一直以為三灶只有一處慰安所,但最新發現的三處慰安所遺址改寫了這一歷史,表明當時日軍為了滿足駐島的數千日軍的性需要,大肆奴役女性充當性奴,以至於必須征用大量的建築來安置慰安婦,並設立了好幾個點。
當年日軍翻譯:聯絡日軍和維持會
從蓮塘村新發現的慰安所向南前行數百米,轉個彎就到了蓮塘村“就業堂”洋樓。這棟由美國檀香山華僑譚俊道於1908年為紀念其先輩創業而興建的兩層樓房為西式洋樓,三間兩層樓,有陽台和騎樓。據金灣區文體旅游局請專家考證,1938年至1941年,這裡曾作為駐三灶島的臨時指揮部,是三灶日軍的權力中樞。
現年87歲的三灶本地居民譚正堂對這棟建築物頗為熟悉。日軍占領當地後,年僅10多歲的他懂得簡單的日語和英語,成為了日軍翻譯,“主要負責聯絡日軍和三灶維持會”。
他說,自己當時雖小,但因為只有他懂一點兩國語言,並會本地方言,日本人很器重他,由於小,或許覺得他沒有什麼危險,一些日本軍官還會把一些隱秘的事情交由他辦。譚正堂回憶,一些日本軍官看中了哪個慰安婦或是本地女性,先贈送布或水果作為禮物,然後再悄悄地前往對方住所,發洩欲望。當女性不同意,日軍就會撕破“大東亞共榮”的偽善面孔,用暴力手段實施強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