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東海峪遺址

東海峪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5:35      編輯:古代建築

  中國黃河下游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的遺址。位於山東省日照縣城東南的東海峪村西北,東臨黃海,西有奎山。面積約 8萬平方米。1973、1975年山東省博物館主持進行 3次發掘,從層位和文化內涵上,初步解決了大汶口文化與山東龍山文化之間的傳承關系。

 下層出土的陶器如黑陶高柄杯、細頸袋足、夾砂鼓腹罐以及鼎、壺、觯等,都具有大汶口文化晚期的特征。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860~前2690年。中層器物中,如蛋殼黑陶高柄杯、觯形杯、等腰三角形堆紋鼎足等,既是由下層同類器物演變發展而來,又是上層同類器物的祖型。中層遺存具有從大汶口文化向山東龍山文化過渡的性質,有的意見則把它定為山東龍山文化的早期遺存。上層發現的粗頸實足、粗頸袋足、大寬沿蛋殼黑陶高柄杯、近直腹小平底帶耳杯、豆、罐、、斂口盆、鳥首形鼎足等,都具有山東龍山文化的特征。這裡的 3個文化層不僅在器物發展上互相銜接,同時,在墓葬、房屋建築方面也有承襲關系。 3層墓葬的形制和葬俗基本相同,都有長方形土坑墓或長方形豎穴石椁墓,葬式為仰身直肢,頭向西北,隨葬器物的組合也大致相同。中、上層的房層都以台基上的近方形地面式建築為特點,在夯土台基上平地起建或挖槽起建土牆,牆基多為黃粘土夾石塊垛成,牆外有護坡,室內地面用黃粘土和砂築成。台基護坡和室內地基都是分層夯築的。房屋台基的出現和夯築技術的使用,開中國傳統的夯土台基式土木結構建築的端倪,在中國古代建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