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公社舊址
日期:2016/12/14 12:44:41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1929年廣州市公安局全景
工農紅軍指揮部舊址
1929年廣州市公安局門樓
中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
廣州公社舊址,最早在宣統元年(1909年),是由清政府設立的警務公所。辛亥革命後,改稱廣東警察廳、廣東省會公安局、廣州市公安局。
81年前,廣州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起義,這裡被起義部隊和革命群眾攻克,建立我國第一個城市蘇維埃政權。雖然只有短短三天,但那悲壯而永恆的瞬間,足以照亮歷史。中共廣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黃穗生,向我們講述了此次起義的前因後果。
武裝反抗反動派
1927年4月12日,神州大地風雨如晦。
蔣介石公開叛變革命,大肆搜捕和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同年4月15日,在廣州,反革命勢力打著“清黨”的旗號,舉起罪惡的屠刀,砍向共產黨人。昔日全國革命運動中心,驟然腥風血雨,變成白色恐怖的世界。
血的教訓,使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迅速成長。1927年8月1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南昌起義爆發,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接著,中共中央決定,在湘、鄂、粵、贛四個省,舉行秋收起義。
廣州作為大革命策源地,工農運動有著深厚基礎,中共中央對廣州起義寄予很大期望,希望配合南昌起義部隊奪取廣州,建立新的革命政權。
然而,南昌起義部隊在三河壩戰斗中失敗,廣州的反動勢力十分強大,直到粵桂戰爭爆發,廣州城防空虛,起義軍和革命群眾終於找到起義的好時機。
1927年12月11日凌晨3時30分,由葉劍英領導的第四軍教導團率先行動,隨著三聲炮響,三顆耀眼的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劃破廣州沉沉的夜空。
各路起義部隊官兵,撕下國民黨的臂章,系上紅領帶,高舉紅旗,按照作戰方案,奔襲各預定目標。全市3000多個工人赤衛隊隊員,連同一些工人、學生、市民等,也共同投入戰斗。偌大的廣州城,頃刻成為沸騰的海洋。
震驚全國的廣州起義爆發了!
攻克反動堡壘
位於廣州維新路(即今起義路)的廣州市公安局,是反動勢力在市中心最頑固的堡壘之一。攻下這裡,是起義軍民的重中之重。
教導團一連分為兩隊,一隊攻打公安局,一隊攻打駐公安局對面的保安隊。當接近公安局時,埋伏在第一公園(即今人民公園)的工人敢死隊,迅速越過惠愛路(今中山路),直撲公安局。同時,埋伏在龍藏街太邱書院的工人赤衛隊第一聯隊隊員,也分南北兩路挺進,形成鉗形攻勢,將公安局包圍起來。
然而,被突襲的敵人驚魂稍定後,開始負隅頑抗。重型機槍吐出火舌,子彈像雨點般向起義軍民襲來。空氣中彌漫著彈藥的硝磺氣味,讓人幾乎窒息,腳下,流淌著犧牲的起義軍民的鮮血,然而,起義軍民沒有退卻,而是一步一步艱難地前進。
在危急關頭,教導團第一營趕到,以密集的火力壓住敵人,向公安局逼近。工人赤衛隊也發起沖鋒,20多名敢死隊隊員,用搭人梯的辦法,爬上圍牆,向院內投擲手榴彈,趁著硝煙的掩護,縱身跳進院內。教導團的戰士奮勇沖殺,砸開鐵門,沖進大院。反動堡壘終於被攻陷!
憤怒的起義軍民,砸開牢房,把囚禁在裡面的800多人,解救了出來。這個昔日魔窟,不知奪去多少革命者的生命。被救的人像見到親人一樣,和起義軍民緊緊握手、擁抱。打開腳鐐和手铐後,不少人紛紛要求發放槍支,投入起義斗爭中。
建立廣州蘇維埃
凌晨約6時,沉沉的黑夜過去,天邊熹微初露,起義的領導者之一周文雍,在重新布置起來的中樓辦公室,找來一條橫幅,飽蘸濃墨,寫上“廣州蘇維埃政府”幾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把它掛在公安局門口的鐵棚頂上。
廣州蘇維埃政府誕生。
在廣州起義中,被攻克的昔日反動堡壘,是起義的政治中心和軍事指揮中心。
中樓是蘇維埃政府辦公樓,起義總指揮張太雷在這裡辦公,工人赤衛隊也曾在這裡召開會議。北樓是工農紅軍總指揮部,總指揮葉挺、副指揮葉劍英,廣東省委軍委負責人聶榮臻、黃錦輝以及副官陳赓等,在此指揮起義戰斗。南樓則是警衛連辦公的地方,起義時用來存放槍械彈藥,發放子彈、宣傳品、食物、袖章等。
1927年12月11日上午7時,張太雷在中樓會議室,主持召開蘇維埃政府成員及工農兵執行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參加會議的,有葉挺、周文雍、楊殷、恽代英、陳郁等人,以及起義前秘密選舉出來的工農兵代表。
張太雷宣讀了蘇維埃政府的機構組成及政綱。葉挺、楊殷、周文雍等在會上分別作軍事、肅反、赤衛隊的組織和戰斗情況等有關方面的報告。接著,會議進行了熱烈的討論,通過一切政權屬於工農兵、實行八小時工作制等十項決議。會後,廣州蘇維埃政府發表成立宣言,頒布《廣州蘇維埃政府告民眾》、《工人武裝起來》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廣州起義軍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克了市區大部分地方。然而,反動勢力並不甘心,和帝國主義勾結,進行瘋狂反撲。起義的第二天,形勢急轉直下。
先是起義總指揮張太雷被反動勢力殺害,起義軍民頓時失去指揮的重心。到了黃昏,廣州全城槍炮聲不絕,國民黨援兵源源而至,起義軍民四面受敵。
這是一場力量懸殊的斗爭,再堅持下去,只會增加無謂的犧牲,甚至會全軍覆沒。葉挺和聶榮臻果斷下令撤出廣州,轉移到農村。
1927年12月13日,國民黨軍隊以數十倍於起義部隊的兵力,在英、美海軍的協助下,從四面八方湧進廣州,壓向蘇維埃政府。未撤離的廣州起義軍民,高喊“誓死保衛蘇維埃”、“與蘇維埃共存亡”的口號,與敵人展開殊死的搏斗。
這天下午3時,守在蘇維埃政府的工人赤衛隊隊員,在打退蜂擁而至的國民黨軍隊的多次進攻後,彈盡糧絕,忍痛撤退。然而,膽怯的國民黨軍隊,還是不敢貿然進入,直到下午5時,在炮火掩護下,才陸續進入。
廣州起義,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中,以失敗告終。然而,它的意義是深遠的。黃穗生說,廣州起義與南昌起義、秋收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單獨領導戰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端,廣州起義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工農兵,舉行的一次大規模城市武裝起義,是奪取政權、建立城市蘇維埃的一次嘗試。廣州起義所建立的政權:廣州蘇維埃政府,是一個完全新型的革命政權,是在世界的東方大城市中,第一次出現的工農民主政權,因此,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廣州起義紀念館前的門匾
省港罷工工人糾察隊使用的臂章和竹帽
舊址修復浩氣長存
春夏之交,南國的天空,飄灑著絲絲細雨。廣州公社舊址裡,人並不多,斑駁的古木,歷經滄桑,翠綠依舊。起義軍民曾浴血奮戰的那幾棟小樓,黃色外牆粉刷一新,在雨中巍然而立,幾分肅穆,幾分寂寥。
回顧歷史,廣州起義只進行了短短三天,在後來的81年,這裡經歷了怎樣的滄桑變化?它的復原過程是怎麼樣的?原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館長黎顯衡,翻開一頁頁泛黃的信箋,向我們展開一件件塵封往事。
葉劍英為舊址題字
建國後,廣州公社舊址被政府接管,並在原址成立了廣州市公安局。1961年3月,國務院公布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舊址復原工作遲遲未能進行。
黎顯衡1971年進入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工作。他清楚地記得,那時廣州公社舊址的建築,已日益殘破,並且大部分地方用作辦公場所,只在南樓設有小型的史料陳列室,舊址原貌的材料很缺乏。
這種狀況,直到1977年才得到改變。當時,根據省委、市委有關指示,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開始對舊址復原做准備工作,並成立專門的舊址調查小組。
聽到這個消息,年逾八旬、當年的起義指揮者之一葉劍英元帥,於1978年1月,欣然親筆題書“廣州公社舊址”、“廣州起義紀念館”。其中,“廣州公社舊址”的題字匾額,至今懸掛在舊址大門旁邊。
當時,為了調查舊址,工作人員先後召開6次座談會,訪問了當年參加廣州起義的76個老人。雖然事隔大半個世紀,但這場激烈的戰斗,給老人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記憶,說起當年事,他們歷歷在目,關於起義的一幕幕壯烈場景,以及起義舊址的點點滴滴,漸漸浮出歷史地表。
“那時,工作人員共收集回憶材料110多份,共計9萬多字。這些資料,連同搜集到的老照片、老地圖等,匯編成《廣州公社舊址調查報告》,成為後來廣州公社舊址復原的主要根據。”黎顯衡說。
起義老人 情系舊址
上世紀80年代初,在廣州起義舊址修復過程中,參加過廣州起義的老同志區夢覺、譚天度、李沛群等70多人,曾先後三次聯名呼吁,建立廣州起義紀念館。
這三份發黃的呼吁書,都是手寫,細讀之下,起義老人們對舊址的獨特感情,以及對起義烈士的緬懷之情,躍然紙上,如今讀來也令人動容。
第一份《廣州起義老人呼吁書》,在闡述廣州起義的意義後,這樣寫道:“……憶當年,我起義志士為挽救革命於危急存亡之秋,毅然高舉革命紅旗,發難於白色恐怖之中,以寡敵眾,以弱勝強,靠忠黨為國之志,藉革命工農之威,終能首建我國蘇維埃政權於廣州。當此之時,攻占公安局,血灑觀音山,就義紅花崗,其精忠壯烈,浩然捐生之英雄行為,真可與青山同在矣……嗚呼!革命成矣!烈士逝矣!起義後死者,俱亦年逾花甲矣!倘在有生之年不為紀念館之建成盡力,將何以見殉難烈士在天之靈?”
第二份、第三份呼吁書,也表達了建立紀念館的強烈意願。在各方的努力下,1987年,除了北樓和東北樓,廣州市公安局移交了舊址的南樓、中樓及門樓給文物部門,由政府撥專款進行維修,按原貌進行復原。廣州起義紀念館正式成立。起義老人們大半個世紀的夢想,終於實現。
烈士遺跡 感動後世
黎顯衡說,當年的起義老人,現在都已逝世,但人們沒有忘記這裡。隨著北樓、東北樓的移交,2006年,舊址的全面維修工程正式動工,直到去年10月全面完工。歷經80年,廣州起義舊址第一次以完整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眼前。先烈英靈若有知,想必能感到安慰。
重修後的廣州公社舊址,總面積達5992平方米。其中,廣州起義陳列展覽由原來的南樓移至北樓。總面積達900平方米的展覽館,以150多件珍貴的文物資料,350多張歷史圖片和照片,完整地展示了廣州起義的過程。
行走在這裡,你可以在圖片上,看到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近距離觀察當年起義所用的槍、刀等武器,還有起義者當時統一的標記:紅領帶。當年,起義失敗後,反動勢力在全城大舉搜捕戴有紅領帶的起義者,只要脖子或衣領上染有紅色痕跡,都一律殺害。僅5天之內,就屠殺了5700多人。廣州城內屍骸遍地,血流成河。
繞過北樓,後面便是拘留所。推開沉重的鐵門,在陰暗的巷道穿梭,兩側是鐵門分隔的一間間牢房。當年,反動當局拘留所在一樓關押刑事犯,二樓專門關押政治犯。廣州市公安局還設立特別偵緝隊,專門負責緝捕共產黨員和革命人士。他們建起一個偵緝隊刑訊室,用毒刑對共產黨人、進步人士進行逼供,不少革命先烈,在這裡被折磨至死。
廣州起義失敗後,拘留所再次成為關押革命志士的地方。積極參與起義的共產黨員周文雍和陳鐵軍,起義失敗後被捕,後來被押赴刑場,舉行了那個悲壯而感人至深的“刑場上的婚禮”。此外,上個世紀30年代,中共早期領導人之一蔡和森,也是在這裡遇害,進步團體“中國文化總同盟廣州分盟”的六個負責人,也曾在這裡被關押。
一位無名烈士,就義前在牆上留下一首詩:“黃花崗上草青青,赤色犧牲換太平。好漢頭顱為黨落,主義解放工農兵。”烈士浩氣,感動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