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雅魯藏布江沿岸,藏民族镌刻的歷史印記不難拾撷,拉加裡王宮遺址便是其一。
記者日前驅車從拉薩出發,沿雅江一路向南,車輛百轉千回間,交錯林立的土林陡崖猛然從天而降--同行的向導提醒記者,曲松到了!
曲松縣位於西藏山南地區,原名“拉加裡”。12世紀前後,以埃尊贊布為首的一支吐蕃嫡系從阿裡西遷至今曲松一帶,建起一座名叫“加裡”的寺廟,並在此修建宮殿行使政權,拉加裡王國就此誕生。
“據說當年吐蕃後裔選擇在曲松建立王朝,正是因為此地土林環繞、神似阿裡。”曲松縣文化局局長白瑪次旦說,後來這支吐蕃後裔以“加裡”為名,並冠以“拉(神)”字,逐漸形成了政教合一的地方統治集團。直到西藏民主改革前,拉加裡王系還統轄有拉加裡(今曲松)、桑日、加查、隆子四個宗,方圓達三四百裡的廣大地區。
距離曲松縣城不遠,便是拉加裡王國新宮“噶丹拉孜”遺址。記者看到,在一座主體民居以紅白為紋飾的村落環繞下,修繕一新、三層高的新宮居山間台地,展露著初建時的容顏。台地周圍,坍圮的遺址廢墟只剩殘垣斷壁,據說拉加裡王國建於公元13世紀的舊宮“扎西曲宗”已大多消弭於此。
“拉加裡王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噶丹拉孜’是王宮現存建築的主體部分,始建於公元15世紀左右,一側的紅宮叫‘旺扎頗章’,兩座建築是相通的,這體現了政教合一。”白瑪次旦是地道的曲松人,從小流連於宮殿內外的他對拉加裡的一切了如指掌,“宮殿廣場鋪的白石頭上有各種藏式吉祥圖案,很精美,廣場坡度也設計考究,無論怎麼下雨也不會積水。”
記者注意到,為減輕負重,新宮牆體由草磚堆砌而成,殿內酒窖、會議廳、辦公點、禮會殿等建築單元設計精巧、布局合理。得益於前些年政府斥巨資實施的修繕保護工程,原本朽壞的門廊立柱、橫梁“強健了筋骨”,其上雕刻或彩繪的卷雲、花草等圖案也重現了斑斓。宮殿外不遠處的講經台、倉庫和馬廄遺址依然保存完好。
白瑪次旦說,當年宮殿的主人在這裡制定法律、修建寺廟、開墾農田、設立監獄,向當地富裕家庭收差稅,曾一度當起了這方土地的主人。公元18世紀初,在清軍入藏驅逐准噶爾部的戰爭中,拉加裡王因協助准噶爾軍與清軍對抗而受到西藏噶廈政府的嚴厲制裁,從此拉加裡統治權日趨衰退。
告別新宮“噶丹拉孜”,記者一行幾番輾轉返回曲松縣城,白瑪次旦告訴記者,始建於18世紀的拉加裡王宮晚期建築--夏宮就在縣政府大院裡,相傳是拉加裡王避暑、消夏的地方,相當於拉加裡王室的行宮。據說此宮是拉加裡王20世紀初年到中國內地參觀回來後修建而成的。
走進夏宮,記者一行仿佛置身老北京的四合院。宮殿面積不大,布局精巧,漢式風格的窗棂繪滿蓮花、牡丹、鳳凰等漢式吉祥彩繪,與藏式建築元素相映成趣。
“拉加裡王宮的變遷承載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是研究西藏歷史和建築史的重要遺存。”白瑪次旦說,曲松還計劃舉辦拉加裡旅游文化節,讓中外游客通過游覽感受一個王朝昔日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