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龍門浩將設立歷史文化街區

龍門浩將設立歷史文化街區

日期:2016/12/14 13:26:09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設立慈雲寺—米市街—龍門浩歷史文化街區的請示》。這條歷史文化街區位於南岸區南濱路,該區域有包括名人故居、古廟宇、古埠頭在內的19處文物,具有“開埠史證、抗戰傳奇、山水名街”等多重價值。

    目前,米市老街一期修復工程,建築主體已經基本完工,二期將於年底動工。慈雲老街和龍門浩老街的修復工程正在作進一步的規劃方案,修復主旨是要保留“老味道”。建成後,這裡將成為主城區的又一處景點,也將成為市民休閒的又一新去處。

    這三條街究竟有什麼樣的歷史?這19處文物又究竟是哪些文物?本期尋訪重慶城市文脈,我們來到慈雲寺、米市街和龍門浩,為大家揭開它們的面紗。

    米市老街

    修復南濱路到南山古商業道

    昨天,記者來到米市老街一期修復現場,工地上馬達轟鳴。據項目負責人介紹,米市老街一期共5棟樓,目前,樓房主體建設已經基本完工。現在正進行樓房內部和老街內的道路建設,預計7月份能夠全部完工。

    保持樓宇原始風貌

    順山勢而上,600多米的老街左右分布著五棟中西合璧的建築,除了一棟孫家大院有用作過民居外,其它四棟開埠時期,是洋行的辦事處或倉庫所在地。

    “白理洋行、孫家院子、附屬倉庫……這5棟樓都始建於開埠前20年,都是中西合璧體。”項目負責人介紹,青磚灰瓦,有中式的筒子樓結構,也有西式的大拱門,大開窗加上精致的木雕,西式塔樓和中式閣樓造型相間。置身其間,有種穿越感。

    修復後,5棟建築的外形和原始樣貌無異,施工方堅持能用舊磚就不用新磚。“這裡70%的磚要麼是建築體本身的磚,要麼是附近地方拆房子時用的老磚,只有30%是定做的仿古新磚。”項目負責人說。

    “老古董”們在新工藝下,重新煥發活力,成為真正觸摸得到的歷史。

    恢復古道繁榮

    作為重慶開埠後連接碼頭的重要通道,米市街經歷了商賈雲集、人山人海的繁榮。

    從米市街出發,自下而上,可到報恩塔,再上南山。另一邊,可以穿過楊家崗公園,與慈雲老街相連一體。據項目負責人介紹,如今,原來的那條上山老路已經破損不堪,修復這條老路,也是修復往昔的繁榮景象。

    一期的招商現在正在進行,“我們不想單純的增添餐飲,既然是與開埠文化有關,開放、包容、創新的文化及創意產業是首選。”

    該負責人說,有人提議把米市老街打造成“渝新歐文化首站”,老街上的商鋪主要經營來自“渝新歐”線上各國的商品,和當年有異曲同工之妙。

    慈雲寺老街

    過去曾是有錢人居住的地方

    距米市老街不遠,有一條慈雲寺老街,徑深800米,裡面不僅有知名的慈雲寺、重慶茶廠等建築,也有黃家巷、八角巷等小巷風光。

    今年61歲的阙成清,從小就住在海獅支路附近,還是原重慶茶廠的廠長,對於慈雲老街這一片是再熟悉不過了。“現在說的慈雲寺老街,就是海獅支路一直到江渝船廠和重慶茶廠這一片。還包括慈雲寺後面的黃家巷、玄壇廟區域,大概這個范圍就是慈雲寺老街片區。”

    “這個區域見證了重慶的開埠文化。很多外國人、有錢人都在這片修了小房子,所以原來這一片基本都是住家戶區。那時候的富商黃錫滋、影星白楊都住在這塊。”阙成清回憶道,從最下面的濱江路一直到原來的仁濟醫院,垂直落差有100多米,就修了一條便道(海獅支路),方便大家上下取物、貨運。

    “海獅支路與黃家巷相連,離慈雲寺不遠,還可走到玄壇廟碼頭。狹窄的街巷順坡彎曲延伸,上千步梯坎,可能現在的年輕人走一趟都吃不消喲。”阙成清感歎地說,這段梯坎原來非常熱鬧,可惜現在有些已經因拆遷消失了。

    因為從小出生、生活在這裡,阙成清對這裡的感情可不一般。“好多鄰居都搬出去了,但是偶爾還是會碰到他們回來,看看老房子附近是不是又有變化了。”

    聽說慈雲寺老街這一片要重新規劃,以企業會所、旅游觀光、特色劇場展演、特色商業等為主,同時成為以禅宗文化兼具地域文脈和老城記憶的都市會客廳,阙成清還是很開心。

    “看到這裡越來越好,當然高興。”他希望新規劃的慈雲寺老街,還是要有原來的味道,讓曾經在這裡居住過的老居民,能尋著新的風景找尋到舊時的美好時光。

    龍門浩老街

    “奇香花生米”就在這裡發家

    就在米市街轄區的下浩老街上,這裡曾經藏龍臥虎。在老居民口中,老街總有說不完的故事,“奇香花生米”的老板在這裡發家,大大小小的袍哥老大藏身於老街之中……

    奇香花生米起源下浩正街

    說起“奇香花生米”,老一輩的市民都不陌生,可你知道這個如今店址在成都的炒貨店,最初是在哪裡發家的嗎?指著隔壁緊閉的卷簾門,“街長”馬素芬拉開嗓門說:就是這裡,‘花生大王’就是從我們這條街上發家的,後來他們才搬去了成都。”

    “他們家的炒貨才好吃哦,原來每天這裡都是排起隊買炒貨的人,就和現在磁器口‘陳麻花’的熱鬧差不多。”馬素芬說。

    南岸區文管所工作人員說,奇香花生米誕生於上世紀40年代,由湖北人段世榮研制。抗戰時期,段世榮從湖北老家來到重慶。為求生存,段世榮以三塊石頭壘成爐灶,開始了自己的生意。段世榮在湖北沙炒花生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制的料酒煮泡工藝,制成了奇香花生米,在重慶大受歡迎,並獲得“花生大王”的稱號。

    老街是洋房子齊聚地

    說起老街昔日的繁華,居民們臉上無不帶著幾分驕傲,“洋人街?幾十年前,這裡才是真正的洋人街。”

    南岸區文管所工作人員說,抗戰時期,美國、英國、比利時、法國等國曾在南濱路沿岸設立了公使館等機構。如今這些洋房子,就散落在老街的每一個角落裡。

    而老街的歷史,更要追溯到清代乾隆時期。當時,這一地區就已經形成街市。這條街連接的龍門浩老碼頭是重慶解放前的一個客貨兩用碼頭,從碼頭去上新街,下浩正街和董家橋是必經之路。

    由於路段位置重要,上世紀50年代,還曾經在下浩正街北側的文覺寺街設立了“中國人民銀行”,如今牆上的幾個字跡仍然非常清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不少小型企業陸續遷入下浩正街,其中包括不少小五金企業、針織廠、塑料廠等,正街曾經盛極一時。

    19處文物保護舊址

    1.美國大使館海軍武官住處舊址

    2.卜內門洋行

    3.慈雲寺

    4.字水題刻

    5.覺林寺報恩塔

    6.比利時使館舊址

    7.美國使館別墅群舊址

    8.美國使館酒吧舊址

    9.建業崗別墅群

    10.意大利使館舊址

    11.永興洋行高管住宅舊址

    12.安達森洋行舊址

    13.周家灣別墅舊址(孫家大院)

    14.黃錫滋別墅舊址

    15.聚福洋行輪船公司

    16.黃家巷公館建築群

    17.美豐銀行高管住宅舊址

    18.楊家崗英國酒吧舊址

    19.新華信托儲蓄銀行舊址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