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福建土樓
日期:2016/12/14 12:31:4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土樓
福建省永定縣是世界聞名的土樓之鄉,分布全縣2萬多座土樓被國內外專家譽為“世界獨一無二神話般的山區民居建築”。土樓所蘊含的客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以永定客家土樓為主體的福建土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客家土樓從它的形態到內容其實都是非常特殊的,它是反映客家人的生活,或者說是客家人生活的物質體現。據考證,永定客家土樓產生於公元8世紀(唐朝)以前,公元13世紀(元代)以後已相當普遍,公元14世紀(明代)以後進入成熟期。
據史料記載,永定客家先祖從中原經多次輾轉南遷而來,在閩西永定山區扎根而生,繼而逐步擴散到贛南、粵東和台灣,形成了覆蓋贛南、閩西、粵東乃至台灣地區的“客家大本營”。在永定現存23000多座土樓裡,其中最古老的土樓馥馨樓,建於公元769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
到明清時期,被譽為“煙魁”永定條絲煙暢銷大江南北和南洋各地,財富的積累加之重視人才的培育,家居永定的豪門富戶具備了大興土木建造規模宏偉土樓的經濟基礎和文化基礎。所以,建造於清代的“福建土樓王”承啟樓,有著“高四層,樓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間,圓裡圓,圈套圈,歷經滄桑四百年”之說。
和承啟樓一樣,奎聚樓、永隆昌樓、裕隆樓、五實樓、福裕樓、環極樓、衍香樓等土樓,不僅規模空前龐大、結構合理、功能齊全、裝飾精致,而且建築風格也向多元化趨勢發展。振成樓、振福樓等土樓,在古代生土建築的基礎上,還融合了部分近代西洋建築藝術和中國古代園林藝術。
永定土樓建築猶如山區民居建築的“奇葩”,這種就地取材、功能齊全、造型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土樓建築技術迅速向閩南、粵東、贛南等地區幅射。因此,無論從建築歷史,還是文化淵源來看,永定就是土樓的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