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樓:南方建築的文化符號
日期:2016/12/14 13:27:3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杭州新湖濱騎樓
就像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小洋樓一樣,騎樓,是廣州具有嶺南特色的傳統建築,更是這座城市的符號和印記。
騎樓出現至今,不到百年。但它在短短時間裡風靡廣州全城,成為城市的主要街景。它的影響深遠,某種程度上,成為廣州建築文化的代名詞。
東西文化相互交融
在現代都市的鋼筋水泥叢中,廣州騎樓是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它的出現只有百年,但已成為這座城市主要建築形式之一,足見它獨特的魅力。廣州是嶺南騎樓的發祥地,它的誕生,可以清晰看到東西方建築文化交融的印記。
廣州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楊宏烈,曾對騎樓進行過深入研究。他認為,“商”,是騎樓建築文化的根基之一,在我國古代檐廊式建築可以找到與騎樓某些相似的元素。早在宋代,沿街設廊並開設商鋪普遍出現。《續資治通鑒長編》中有描寫:“汴河堤岸……房廊,並撥隸戶都左曹,乃收課利”,“徙城之始,衢路顯敞,其後守吏增市廊以收課。”房廊和市廊,都是檐廊式建築,與騎樓的建築空間形式有著相似之處。
清代以來,西風東漸,廣州是明清時期全國重要的通商口岸,源於古希臘的外廊式建築,開始傳入廣州,騎樓的雛形——“十三夷館”開始在西關出現。夷館,又叫番館,是當地人興建的專供外國人居住、通商所用的房屋。十三行所在地區的建築,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灰飛煙滅。一種新型建築:騎樓,開始出現,並在廣州扎根。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少從南洋回來的廣東人建商鋪經商。他們把異國他鄉的建築形式用在本地建築上,騎樓這種“商住合一”的居所應運而生。這種建築標新立異,既可以遮風擋雨,讓顧客倍感舒適,又擁有精致考究的店面,顯示出店主與眾不同的品位。
早期工匠在建造騎樓時,只是對西方建築手法直接照搬,但漸漸地,工匠開始添加一些傳統的元素:在鋼筋水泥的歐式建築上,安裝玻璃及木格組成的滿洲窗;在窗棂下,掛上鳥雀啾鳴的漆木鳥籠……獨特的騎樓,開始走進人們的視線,改變廣州的城市風貌。
成為廣州街景主格局
廣州騎樓在20世紀20年代,迎來全面大發展。除了其本身的優勢,它與政府制定相關法規,進行全力推動有關。
楊宏烈介紹,騎樓法規,原是19世紀東南亞英國殖民城市中,以華人街住宅區為對象而設。清末民初,不少出國學習土木工程的人員,投身廣州市政建設,引入騎樓法規,試圖以此改造廣州城市面貌。
當時,在政府主導下,廣州拆城垣,大規模推進“都市改造運動”。政府采取“影響最小,破壞最小”的辦法:制訂廣州沿路建設騎樓的計劃及有關實施細則。1912年,政府頒布《取締建築章程及施行細節》,規定:“凡堤岸及各馬路建造屋鋪,均應在自置私地內,留寬八尺建造有腳騎樓,以利交通之用……”並且,“騎樓兩旁不設用板壁竹笪等類,遮斷及擺賣什物阻礙行人”。依此條文,建造“有腳騎樓”,是沿路建房者應盡的義務,而且騎樓下面是公共通道,不能私自占用。
1918年,市政公所成立,政府對騎樓的材料、形式、施工、構造等細節,進一步作了規定,全城建造騎樓進入穩步實施階段,騎樓開始在城裡雨後春筍般湧現。
見證城市商業繁華
適合廣東氣候的騎樓,與廣州近代商貿繁榮相伴而生,國內最早的騎樓商業街市,就是從廣州開始。
廣州的許多老字號,早年都是從騎樓街崛起,然後名揚全國,甚至海外。
廣州中山四、五、六路一帶,是廣州最早的商貿區,這裡在繁盛期,集中了全市70多家老字號店鋪。廣州歷史上曾有100多家百年老店,其中多在這一帶安營扎寨。
據老一輩廣州市民回憶,以前走到中山四路“新以泰”店門口時,一眼望過去,騎樓兩旁的幌子密密麻麻,老字號店鋪鱗次栉比,一派繁華商都的氣象。其中,建於清代的就有7家,包括“致美齋醬園”、出售文房用品的“三多軒”、“新以泰”、“孔旺記”、“惠如樓”、“妙奇香”等。
此外,中山路還有新華電影院、艷芳照相館、菜根香素食館等,餐飲、娛樂、購物一應俱全,好不熱鬧。至於上下九、第十甫一帶的騎樓,繁華程度絲毫不亞於中山路。那裡的老字號也有很多:布匹成衣有“綸章”、鞋有“鶴鳴”、臘味有“皇上皇”,餐飲則有廣州酒家、陶陶居、蓮香樓等。這些經過歲月洗禮的金漆招牌,在當時俨然是廣州的代名詞。廣州的商貿由它們帶旺了一百多年。
推薦閱讀:
山西:與“七”相關的绛州古建
湘西稻作民族的“稻居”
山西平陸地窨院
彝族土司建築的虎文化
廣州騎樓
騎樓文化輻射各地
翻開廣州地圖,或許你難以想象,歷史上,在廣州老城區約15平方公裡的范圍裡,密密麻麻分布著59條騎樓街路段,總長40多公裡。它們大部分是在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興建,以人民路和中山路為坐標軸,北至東風路,西至龍津路,南至同福路,東至東華路。
在這個規模宏大的騎樓分布圖中,有蜚聲海內外的上下九路、北京路步行街,還有不少廣州人耳熟能詳的街道:第十甫路、長堤大馬路、六二三路、解放路、大新路、西濠二馬路、靖海路、萬福路、百子路(今中山二路)、大德路、文德路、吉祥路、惠福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等。騎樓甚至延伸到了當時仍然是郊區的珠江南岸。
當時,廣州老城區最主要的商業集中路段,主要采用騎樓這種建築形式。騎樓,是那個時代廣州街景的主格局,也成為這座城市最亮麗迷人的獨特風景。
事實上,以廣州為中心的騎樓文化,沿珠江水系,輻射很廣。廣西、福建、貴州、雲南、浙江、江西等地,後來陸續出現騎樓或騎樓街市,在上海、武漢等城市,騎樓甚至成為“廣東街”的標志,是廣州的文化標簽。
建築文化現代建築應更多關注
潘文大:“我們的城市正在失去記憶。”不止一次讀到眾多有識之士在各種場合對中國城市建築發展表達這樣的憂思。
事實上也真的讓人該有這樣的憂思。
中國建築文化源遠流長,有著豐富深遠的文化哲理。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個地區的地理條件、經濟技術和建築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因而有著北京的四合院、福建的“圍屋”、安徽的馬頭牆、嶺南的騎樓和雲南的吊腳樓等外形各異、內涵文化獨特的差異性建築,中國傳統建築文化正是由各個地區、各個民族各具特色的地方建築文化所組成。“越是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世界性”,中國的建築文化曾經迷倒那麼多洋專家、洋學者,有的甚至窮盡最好生命時段,跋涉在中國城鄉進行不懈的研究。中國的建築文化曾經是中華民族最值得炫耀的瑰寶。
然而,自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便利的交通和電子文圖信息,讓我們的一些建築商和決策機構被洋風所吸引,他們或出於急功近利,或學識淺薄,或想要標新立異,一時間仿佛古代邯鄲那個青年一樣,盲目刮起一場學步“歐陸風”。先是南部沿海城市作俑,繼而內地各大城市“跟風”,甚至一些人口不到10萬的小小縣城,也都建有什麼“歐陸經典”、威尼斯小鎮、夏威夷風光。尤其令人不解的是,許多懸掛著五星紅旗和國徽的地方政府和下屬各部門的辦公大樓,也紛紛套用歐陸建築風格:梅花窗、羅馬柱、鐘樓、哥特式尖頂……比比皆是,處處可見。你搞巴比倫空中花園,我就搞拜占庭穹頂,大家都想“前衛”,(只差沒把人的眼睛塗成藍色,頭發染黃一部分了),不當土老冒,與洋世界接軌。殊不知,這種不合國情的濫用,有傷中國人的感情,又因只學來了皮毛,沒有挖掘到文化精髓,結果,枉使自己丟失了本來面目,“假洋鬼子”建築流行了很短一段時間就成了“雞肋”。
洋人的建築,尤其是西方國家的建築不是不可以拿來借鑒,西方國家的建築風格造型豐富,線條細膩,富於變化,譬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茨堡市附近一片風景優美山林中的流水別墅,從1937年建成,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無論其設計風格、建材與技術的應用、還是堅守自己信念的固執,依然沒有任何一個建築師能夠超越它——弗蘭克賴特。
還有英國亨利七世小禮拜堂外部飾面的繁麗幾何分割,英國朗格裡特府邸立面采用水平格式大窗,窗間牆很窄,那種單純、簡潔與和諧等等,都值得“拿來”使用,但不可以膚淺地不分建築物使用性質,胡亂搬用,要考慮民族習慣,更要考慮民族感情。
與大刮“歐陸風”相悖的,是一些城市刮起“復古風”,這種傾向的特點是專門仿建古建築,什麼寺、觀、廟、殿、庵、亭、台、樓、閣、園,有例就仿,根本不考慮古典建築的基本比例、尺度處理,至於該建築所處地位與周邊建築及景觀是否和諧,不管它!還有的城市在高樓大廈頂部加建琉璃亭子,其不倫不類之景狀,簡直令人啼笑皆非。
與前述兩種症狀不同的是,一些城市的發展規劃缺少科學定位,很美的一片建築群體,突兀地插入一、二幢不和諧建築,造成整體敗筆。如武漢漢口的沿江大道區段,就有個方體建築頂部修建了一個碩大的圓球,讓人看著很不舒服。
一個城市的建築,其實就是一段歷史,一個時代的縮影。現代建築應該提倡民族性、文化性和時代性,而不能只是亦步亦趨,沒有自己思想,跟在洋人古人後面爬行。
推薦閱讀:
山西:與“七”相關的绛州古建
湘西稻作民族的“稻居”
山西平陸地窨院
彝族土司建築的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