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金陵古跡前世今生
日期:2016/12/14 12:40:47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作為重要老城區,明城牆與秦淮河南岸的中華門街道片區,如今已經從原先市民印象中的老城南雜亂無章變身成為了南京的旅游勝地,而對於喜歡歷史的人來說,這裡更是探訪南京往昔古跡的重要窗口。在這裡,兩大古跡金陵兵工廠、大報恩寺遺址已經從歷史的塵封中走出。金陵兵工廠搖身成為了1865產業園,而被譽為“世界奇跡”的建築大報恩寺琉璃塔也在重建之中。
1865產業園喚醒百年前的“強國夢”
從李氏金陵制造局、民國金陵兵工廠、到建國後的晨光機器廠,中華門外這片20多萬平方米的地塊始終是民族軍工重地,是一代代實業家編織強國夢的地方。百年風雨後,9幢清代磚建築、27幢民國建築被保存,成為中國現存最大的近代工業建築群。2013年5月,“金陵兵工廠”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李鴻章在廢墟上建兵工廠
木房梁、青磚牆、黑鱗瓦,國人最早的“強國夢”就誕生於此。從中華門地鐵站向東,走大約20分鐘,就到了金陵制造局原址——現為南京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在應天大街北側,一排排磚牆結構建築尤為顯眼。一位晨光廠的老員工告訴記者,分辨老建築有一個方法,青磚房都是清代、民國的建築,紅磚房都是建國後的建築,所有清代、民國建築的牆上,都有標牌,顯示其是哪一年建成的。其中,歷史最早的是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建好的“機器正廠”。
1865年,李鴻章又將馬格裡主持的蘇州洋炮局遷至南京,在聚寶門(今中華門)外掃帚巷東首西天寺的廢墟上,建造廠房,辦起了金陵機器制造局,簡稱寧局。1866年8月竣工。據《續纂江寧府志》記載:其規模為“委員住房一所十二間,機器汽爐房等八十余間,廊五十余間”,“屋宇形式皆仿造西洋建築”。隨後開始生產槍炮彈藥等軍火物資制造局,主要供應李鴻章的淮軍使用。
遷至重慶江北繼續開工
民國後,制造局改稱“兵工廠”,繼續制造武器。1937年11月12日,上海失守。日軍隨即向南京腹地進犯,金陵兵工廠仍奮力生產。11月16日,軍政部兵工署命令金陵兵工廠分水陸兩路西遷重慶。由於時任廠長李承干以身作則,帶頭苦干,全廠職工齊心協力,自1937年11月16日全廠從南京開始拆遷起,到1938年3月1日,僅用了3個半月,就在重慶江北的新廠址宣告正式復工。不久,廠名改稱軍政部兵工署第21兵工廠。“戰以止戰,兵以彌病,正義的劍是為保衛和平。”在郭沫若寫的廠歌中,工人們這樣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