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銅官窯遺址
日期:2016/12/14 12:44:33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長沙銅官窯遺址位於望城縣丁字鎮彩陶源村,距今1000多年,始於中唐,衰於五代,大約經歷了200年之久。目前尚存的遺跡遺物有46處,1988年1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沙銅官窯遺址文化公園簡介
長沙銅官窯瓷是指唐代長沙銅官窯燒造的產品,窯址位於今長沙市望城縣丁字鎮石渚湖附近。此地很早以來便名為石渚,或寫作石潴,二十四史中的《晉書》、《魏書》中都有提到。唐“安史之亂”後,從北方遷來的窯工大量聚集於此,與當地居民共同燒造陶瓷,稱之為石渚窯。印尼“黑石號”沉船打撈的長沙銅官窯瓷碟上自書為“石渚孟子”,湘籍詩人李群玉在描述其燒造盛況時,也稱之《石潴》。窯場衰落於五代之際,宋以後為歷史所塵封,人們早已忘卻當年的盛況,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為考古學家所重新發現。伫立長沙銅官窯窯址區,面對廣袤的窯址廢墟,厚厚的歷史文化堆積層,自然聯想起詩中描繪的情景,“古岸陶為器,高林盡一焚。焰紅湘浦口,煙濁洞庭雲。迥野煤飛亂,遙空爆響聞。地形穿鑿勢,恐到祝融墳。”遙感當年窯場之繁忙。
唐代制瓷名窯林立,南有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北有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形成南青北白的生產格局。長沙銅官窯另辟蹊徑,以彩瓷而崛起,獨步名窯之林,瓷業開始呈現三足鼎立勢。釉下彩的普及,釉下彩的創燒,為長沙銅官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頁。
長沙銅官窯衰落之後,其裝飾技法則為磁州窯所傳承。不過長沙銅官窯多飾於壺,而磁州窯書畫不再多見於壺,而飾於枕。瓷壺多用於公眾場所,故以詩言志;瓷枕則是相對隱蔽之物,所書多是內心的情感獨白,以詞抒情。不過長沙銅官窯瓷上也有幾件題於枕上的情詩,或可視為磁州窯式書畫飾的端倪。
長沙銅官窯興起較晚,但發展迅猛,產品覆蓋面廣,不但暢銷於國內,而且遠銷東亞、南亞、西亞地區,最遠抵達東北部非洲,被譽為第一個外銷型瓷窯,將異域文化元素融入產品是長沙銅官窯掘得海外第一桶金的秘訣。當時只有長沙銅官窯根據國外市場需求而設計、制作、包裝(裝飾)產品。唐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開辟,長沙銅官窯可謂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