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記憶——訪山西汾城古鎮建築群
日期:2016/12/16 18:37:57   編輯:古代建築汾城鎮為歷史上太平縣的縣城所在地,遺存有大量古建築,古建築總面積約達2萬平方米,以鼓樓為中心依次由北向南排列為城隍廟、文廟、明輪堂、古樓、磚塔、縣衙大堂、關帝廟、社稷廟等,是我省現存較為完整的不可多見的古鎮建築群,有較高的藝術、建築、考古、標本欣賞價值。在2006年,被國務院列為第六批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據悉,所謂“汾城”,又名臨汾城,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城邑,其舊址在今襄汾縣南端與新绛縣交界處的晉城村。在《史記·秦本紀》中記載:“(秦昭襄王五十年)益發卒軍汾城旁”即指此地。西漢因在此置臨汾縣,縣域包括今新绛縣和襄汾縣南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分臨汾縣北境設泰平縣,縣治即今襄汾縣古城鎮。北周為避周文帝宇文泰名諱,改為太平縣。唐貞觀七年(公元633年),太平縣移治敬德堡,即今汾城鎮。千百年來,襄陵縣和太平縣沃野連屬,經濟富庶,人們安居樂業,素以“金襄陵,銀太平”並稱於世。
帶著向往的心情,在一個有著晨曦的早上,我走進了這座曾為太平縣,民國三年改稱汾城縣,1954年與襄陵縣合並成立襄汾縣,隨之降為鄉鎮的汾城鎮。可以這樣說,在剛剛走進汾城時,我仿佛走入了一個大的商貿集鎮,好像回到了20世紀的80年代初期:街道窄而零亂,攤點雜亂無章,人來人往嘈雜不堪,但就在這有些原始形態的無序生活中卻透著一種濃郁的古樸。按照好友的說法,找到了鼓樓也就找到了古城的中心。遠遠望去,在不遠處的十字路口,矗立著一座四面通達的鼓樓。走近仔細品味,鼓樓已非昔日之古樓,今人已經重新復修。雖說缺少了一些滄桑,但她畢竟是這座古老縣城的坐標。
據說,來汾城最值得一看的是明代城隍廟和文廟,就坐落在汾城的向北向西不遠之處。走過零亂的街市,我們直奔西城而去。此時的西城門,城門早已不存,西城牆更是殘垣斷壁。西門大街既不寬也不長,但卻威嚴、肅穆,十幾米的距離便有兩座過街木牌坊,一書“顯佑伯”,一書“翊鎮”,其間的城隍廟大門,斗拱重疊犬牙交錯,四角飛檐翹首凌空,對面的照壁琉璃鑲龍,直聳的石質旗桿左右護衛。站在城隍廟前,完好的廟門緊緊關閉著,塵封的似乎不是一座城隍老廟,而是一段歷史、一個時空。喧囂與嘈雜沒有了,整個建築透著一種幽靜,透著一種滄桑,透著一種神秘的歷史氣息。面對這樣的建築,我凝目注視,簡直不是在欣賞,而是在谒拜。如果說在廟門外感受到威嚴的話,置身廟中則有一種閉目凝思的體味。據廟內現存的1通石碑記載,城隍廟創建於明洪武二年(1396年),天啟三年至七年(1623——1627年)重修,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維修。占地面積2540平方米。坐北朝南,為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現存有影壁、廟門、戲樓、獻亭和大殿,兩側為東西牌坊、鐘樓、鼓樓及西廂房。大殿面寬五間,進深六椽、四周圍廊,單檐懸山頂,琉璃脊飾,殿前建十字歇山式獻亭。望著與廟門緊緊融為一體的復合結構戲樓,雖說山西古戲台很多,但像汾城這樣的古戲台還十分少見,從建築的精巧、用料的粗犷,乃至戲樓鋪板式結構的設計,真難以將其年代確定在清代,應該說該戲樓是元、明、清三代不斷重修的雜合之物。
從城隍廟出來,走到高高聳立的魁星樓跟前。這時,一位老者走來,也就是文廟文物管理所的負責人,把我們領到了文廟。在到了棂星門前,我被門柱上的蟠龍石獸所吸引,雖經風雨侵蝕和歲月的滄桑而失去稜角,但更加返璞歸真,巧奪天工。走進棂星門,一個塵封了幾百年的文廟呈現在眼前,廟堂是那樣的古樸,一對老樹彎彎曲曲地吐露著新綠……正對棂星門的是泮池、狀元橋、戟門,穿過戟門進入正院,大成殿前古柏挺拔,露台依然,左右兩側庑殿完好。汾城文廟創建於唐代,元至元二十年(1275年)、至正十九年(1359年)及明代重修,現存均為明代建築。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坐北朝南,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自南而北依次排列有影壁、棂星門、大成殿、藏經樓,兩側圍廊,單檐歇山頂,琉璃脊飾,柱頭斗拱七踩單翹雙昂,前檐格扇門窗。步入大成殿內,當時的泥塑早已不存,牆上鑲嵌著一塊嘉慶癸酉“崇聖祠東圍牆棂星門西月牆重修碑記”的完整嵌石,再一次證明了大成殿的歷史。廟內還存有明清重修石碑8通,有兩尊筆法蒼勁,是明代書法大家文征明傳世的墨寶。
穿越千年的記憶,汾城是殘缺的,殘缺在歷史的滄桑中,殘缺在自然的風雨中。守望文明的家園,汾城是古樸的,古樸得沒有現代的粉飾與雕琢,沒有更多現代建築的痕跡。所以說,汾城是歷史的記憶,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散發著歷史的信息,訴說著中國城鎮的變遷。孟苗(來源:山西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