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原遺址
日期:2016/12/15 15:01:42   編輯:古代建築這一地區北倚歧山,南臨渭水,形如高阜,海拔900米。根據史書的記載,這裡是周人的發祥地和滅商前的都城遺址。公元前12世紀末至前11世紀初,周人的首領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至此地,開始營建城郭,作為都邑之用。公元前11世紀後半葉,周文王遷都豐都後,周原仍是周人的重要政治中心。西周末年,由於西戎入侵的破壞,遂成廢墟,廢棄不用。
從1976年開始,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北京大學考古系、西北大學考古系聯合對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取得了轟動史學界的豐碩成果。現已初步查明,宮殿建築(或宗廟)的遺址分布在歧山鳳雛和扶風召陳兩處。 鳳雛的建築基址坐落在東西寬32。5米、南北長43。5米、高1。3米的夯土台基上,以門道、前堂、後堂為中軸,東西廂房各有八間,並以回廊相連接,形成了一座前後兩進、東西對稱的封閉性院落。前堂是主體建築,東西長17。2米、南北寬6。1米,台基上有排列整齊的柱洞,可推測知道前堂面闊6間,進深3間。房基的四周有陶水管道,構成完備的排水設施,是頗具規模的大型建築。
在召陳發現了15處大小不等的建築基址,可能是貴族的住宅。最大者東西長24米,南北寬15米,均用各式的板瓦、筒瓦、半瓦當等覆蓋屋頂,瓦上飾有重環紋、繩紋等紋飾,這是中國迄今發現最早的瓦。 在遺址裡還發現了多處手工作坊遺址,如雲塘村南的制骨作坊、齊家村東的制陶作坊、齊鎮東的制銅作坊等,都是大型的手工業作坊,其中雲塘村制骨作坊規模最大,以專制骨器為主。遺址中發現有豐富的石、骨料和半成品遺物,還出土銅鋸、刀等各種工具,反映出了當時系統龐大的生產規模。
1977年,在鳳雛建築遺址的窖穴內,出土了17萬片卜骨和卜甲,其中多是卜甲。在200多片卜甲上有刻辭,最多者30字。1979年在扶風齊家也發現了5片有字的甲骨,內容主要是記述了周人和商王朝及其它方國的關系。周代甲骨卜辭字體較小,筆劃纖細,雕刻技術娴熟,是研究西周歷史的珍貴史料。 周原遺址最重要的發現,是出土了大量的窖藏青銅器,這些窖藏和青銅器的歷史之長,數量之多,世所罕見。遠在西漢、唐、宋的時候,就在此處屢有重大的發現;清代道光帝年間,先後出土了盂鼎、大豐簋、毛公鼎等海內外著名的銅器。二十世紀以來的80年間,共發現了銅器窖藏30多個,出土了銅器1000余件,如1975年董家村一個窖藏出土了銅器37件,其中的衛鼎、衛盉等器物的銘文中,記載了西周中期有關征伐、租田、訴訟等有關的內容,說明了在西周社會已經出現了封建制度的萌芽。 1974年在白村一個窖藏中出土了銅器103件,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出土銅器數量最多的一個窖藏,這也是學術價值最高的一批青銅器,其中有銘文的占74件,少者1字,多者284字,是研究周朝微氏家族歷史的珍貴資料。
周原是一座埋藏極其豐富的地下文物寶庫,隨著發掘工作的進展,必將有更為重大的新發現,也會有更多、更有價值的文物重見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