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陝西省文物局了解到,近日,周原博物館聯合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單位工作。近期,調查隊在遺址內發現多處大型夯土基址、帶墓道大墓及城牆、池渠、作坊等遺存,還發現卜甲、骨笄、銅蓖等重要文物,調查工作取得初步成果。
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成員王占奎說:“這是周原考古以來史無前例的一次全面科學調查,對周原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據介紹,此次調查從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的需要出發,采用“聚落結構”調查的新方法,目的在於判斷周原遺址范圍內商周時期聚落性質,厘清相互關系,以建立周原遺址的時空框架,探明周原遺址不同時期的布局特征,揭示周原“聚邑成都”的聚落基本面貌。
調查采用遠程遙控航拍技術,對重要遺跡現象進行勘探驗證,運用“聚落結構調查法”的方法,引入了“遺跡組合”等新概念。以地表20×20米的范圍為一個采集點,全部收集所有遺物;刮鏟遺址所有斷面,對所見堆積一律繪圖、照相,每個遺跡和地層均單獨作為一個采集點;每個采集點均用GPS定位;填寫每個采集點的調查表格,做到“每點一表”。
據悉,調查中,根據特殊遺跡與遺物的分布,現場追蹤相關遺跡現象並初步判斷一定區域的功能屬性;室內整理後,進一步完善每份調查表格;設置特定字段,把各種信息錄入數據庫,完善“周原考古及遺址保護利用GIS系統”,並為《周原遺址保護利用總體規劃》修訂完善提供科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