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丘是山西省革命老區,是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發源地之一。抗日戰爭時期,靈丘是晉察冀邊區最早建立並最早解放的抗日根據地之一,是察南雁北地區黨政軍領導機關的誕生地和長期駐地,也是在雁北堅持抗日游擊戰爭的八路軍主力部隊和地方抗日武裝的長期駐地。解放戰爭時期,靈丘是華北解放軍解放張家口、包頭、平津、太原、大同諸戰役的物資供應基地、兵工生產基地、兵源補充基地和干部輸出基地。

長期的革命斗爭,在靈丘這塊紅色的土地上留下了許多革命遺跡。
平型關大捷遺址位於縣城西南30公裡的蔡家峪、小寨、喬溝、白崖台、關溝一帶。遺址保護面積8.6平方公裡,包括13個景點。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之一。
1、紀念館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
平型關大捷紀念館,1970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軍區主持修建,1971年9月閉館。1990年遵照聶榮臻元帥指示,經修繕後重新開館。2006年由國家撥款進行改擴建和重新布展,2007年9月竣工。改擴建後的紀念館內基本陳列,由序廳、3個獨立單元的主展廳和半景畫館組成。二樓設緬懷廳和觀景台。
基本陳列有豐富翔實的圖片、文獻資料和文物,通過復制景觀、繪畫、造型、塑形、聲光、視頻等多種技術和藝術手法,真實形象地再現了震驚中外的八路軍平型關大捷的歷史場面,是全面系統地反映平型關大捷這一經典戰役的專題展館。
2、將帥廣場 將帥廣場由115(意在紀念戰斗主力部隊115師)個大理石台階與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相連,面積3000平方米。

將帥廣場
廣場正面塑有平型關大捷主要參戰將領林彪、聶榮臻、陳光、徐海東、肖華、楊得志、李天佑、張紹東、陳錦秀、楊成武等10尊銅象。銅像兩側10面文化牆上,刻著毛澤東、朱德、王稼祥、彭德懷、任弼時、聶榮臻等中央軍委和八路軍領導人、各級將領及老戰士有關平型關大捷的講話(摘錄)、詩詞和題詞。
3、門區廣場

門區廣場位於東河南鎮小寨村西的平型關大捷主戰場喬溝北入口處,建築面積為6000平方米。廣場主體建築有23米高的“平型關大捷遺址”標志碑,有468平方米的大型浮雕牆,牆上刻有平型關大捷簡介、大捷遺址景區景點分布圖和反映平型關大捷戰斗過程的6幅大型浮雕畫。
4、115師指揮所

八路軍第115師平型關大捷指揮所,設在喬溝東南1.5公裡的一個小山頭上。站在山頭指揮所,可以用望遠鏡觀察到整個喬溝敵我雙方戰斗的情況。
1937年9月25日,師長林彪和副師長聶榮臻在這裡指揮了第685團、第686團、第687團伏擊日軍的戰斗。
5、主戰場喬溝

喬溝
喬溝,是平型關大捷主戰場,位於內長城平型關東側,長4公裡,東北——西南走向,自秦漢以來即為京冀通往太原的交通要道。
為配合第二戰區國民黨軍隊防守平型關,1937年9月25日上午7時許,八路軍第115師第686團和第685團、第687團,分別在喬溝及其東、西兩側,伏擊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後續部隊及辎重車隊。經過6個多小時的殊死血戰,殲滅日軍一千余人,繳獲大批武器彈藥及其它軍用物資,取得八路軍出師抗日的首戰大捷。
6、老爺廟爭奪戰遺址

在喬溝伏擊戰中,被圍困在喬溝西段的日軍企圖從公路北側的緩坡進行突圍,遂在一名軍官的指揮下搶占了老爺廟梁高地,並對公路上的第686團進行反擊。為了掌握戰場的主動權,李天佑團長命第3營奪回老爺廟梁高地。敵我雙方在老爺廟前展開激烈的白刃戰,6架敵機也前來為日軍助戰。3營指戰員不畏強敵,浴血奮戰,全營連排干部大部分犧牲,9連最後僅剩10余人。指揮戰斗的副團長楊勇和3營長鄧克明也身負重傷。在第685團、第687團各一部的配合下,我軍終於奪回了老爺廟梁高地,並將該地區400多名敵人全部殲滅。
7、紀念碑

紀念碑位於平型關大捷紀念館東側1公裡的山嶺上,建於1997年平型關大捷60周年前夕。碑陽刻有楊成武老將軍題寫的“平型關大捷紀念碑”八個大字,碑陰的碑文記述了平型關大捷的戰斗過程及重大意義。紀念碑碑基高1.15米,意喻參戰部隊為八路軍115師,碑座高1.937米、碑體高9.25米,表示平型關大捷發生的時間為1937年9月25日。巍峨聳立在山頂上的平型關大捷紀念碑,雄偉高大,氣勢磅礴,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可侮的英雄氣概和不畏強敵、英勇奮斗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