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代建築有哪些 >> 土家族人的標志性建築——巫山石板房

土家族人的標志性建築——巫山石板房

日期:2016/12/14 13:12:34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石板房房頂

石板房房頂

古老與現代

古老與現代

古樸的民居

古樸的民居

    巫山土家族保存著的"石板房"不僅是"吊腳樓"不斷演變進步的過程,更是其住宿習性的體現。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生活習性。"吊腳樓"、"石板房"就是土家族人住宿的“標志性建築”。

    石板房已有上百年歷史

    巫山縣土家族的"石板房"已有上百年的歷史。群山起伏、僻靜閉塞的紅椿、鄧家土家族鄉,一棟棟土牆木樓石板房鑲嵌在連綿起伏的大山深處,像繁星點綴在山嶺的懷抱之中。那錯落有致的"石板房"從紅椿、鄧家土家族鄉經建始土家族自治縣的長梁鄉一直向前延伸……構成了巫山至建始高寒山區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這石板房的前身是吊腳茅草房。當地村民結束原始的"刀耕火種"後,依山采用當地木材立地而建,用山上"牛角筋"及"葛麻籐"搭建而成。屋頂多用"絲茅草"及"蓼竹子"蓋頂,這些不能很好遮風避雨的"吊腳茅草房",光線暗,蚊蟲多,易患火災。聰明的土家人用"木板"拼成"牆板",請當地"風水先生"選地址,多為地勢平坦的地方。按"正房、廂房、耳房"及"坐南朝北"的要求擇日動工。先是平整場地,按照用地需求,平整好房屋用地和院壩用地,場地平整好後,取當地石材請石匠打成條石後下基腳,然後選取當地優質黃泥土,請兩個精壯勞力一組,和著優雅的號子節拍,用打土牆的"杵頭"一板一板壘成牆體,然後找"尖子"、"上梁"。

    "梁樹"取材很講究,一般用椿樹、松樹等材料,把它加工成四方形,上面還寫上吉利的"紀念語"。"梁樹"一般都是由直屬親戚送,還要請當地"鑼鼓手"、"吹鼓手"吹吹打打地送給房東,還要"送紅包",多少不論,數字是帶"8"就行。"上梁"後,用優質木料做"檩子",選細木條與檩子交叉捆綁相連,再蓋上"絲茅草"之類的材料,變成了"土牆木樓茅草房"。

    這樣的房子,條件當然要優於"吊腳茅草房"。可是,"絲茅草"經不住風雨的長期侵蝕,每兩年要更換一次,稍不留心容易漏水。雜草腐爛容易生蟲,極不衛生。細心的村民開始尋找取代雜草建房的材料。終於有村民發現當地的石材十分特殊。厚厚的巖石經過捶打,取出的石材為均勻的薄片,呈暗青色,韌性好,是取代雜草蓋房的最佳材料。於是,部分村民開始將圓木砍成方木,然後用鋸子改制成木板(當地人稱為角子)釘在檩子上,椽子外伸,然後用精選的薄石板從上至下錯落有序的蓋在房上。別致的石板房就建成了,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家人的石板房便取代了"茅草房"。

    石板房冬暖夏涼經久耐用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土家人"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當其他地方及周邊村民開始變瓦房為鋼筋混凝土樓房時,這裡的土家人依然悠閒地住在"石板房"中。即使有少數建造混凝土樓房的村民,在樓房旁仍然保留著"石板房",哪怕是一小間。正當記者感到困惑不解時,紅椿鄉退休干部李宗壽道出了其中緣由:石板房冬暖夏涼,經得住大風大雨甚至冰雹,經久耐用,每10年才需要檢查一次,成本低,山上到處都是材料,比瓦房好得多,住在裡面也不比混凝土房差。同時,保留石板房也是保留土家人的民族風情。

    巫山土家族保存著的"石板房"不僅是"吊腳樓"不斷演變進步的過程,更是一個少數民族生活住宿習性特征的體現。我國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都有其自身特殊的生活習性。"吊腳樓"、"石板房"就是土家族人住宿的"標志性建築"。生活在這裡的人們無處不透出並保留土家族人的生活習性:在巫山縣紅椿、鄧家兩個土家族鄉隨時都可見到頭上包帕子、腳下穿布涼鞋、穿偏耳草鞋、抽葉子煙、冬天烤轉轉火的情景;紅事打"吹鑼鼓""哭嫁"、白事打"鬧喪鼓""哭喪"、男女對唱山歌、春天打著"薅草鑼鼓"種莊稼……與緊鄰的建始土家族自治縣邊界村民生活習性相同,長期保持著通婚及友好往來。

    看巫山土家人的石板房,其實就是在觀賞一幅歷史畫卷。

推薦閱讀: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靈巖絕畫

山西古代建築精華之水上神堂

陝西黨家村:保存最好的明清建築村寨

瞿昙寺壁畫 永恆的文化瑰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