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南诏國人的建築藝術
日期:2016/12/14 13:14:08   編輯:古代建築有哪些 彝族分布在川、滇、黔、桂四省區,其中大小涼山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區。除一些地區外,彝族大部分和其他民族雜居。因此,大分散、小聚居是彝族居住的主要特點。在彝區,各地、各支系傳承的居室建築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並與當地的居住習俗有密切關聯,從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從房間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從建築結構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現出獨特的民族風情。
民居特色
村寨彝族是農牧兼營的民族,村寨的分布與座落有其獨特的傳承。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區、半山區,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選擇向陽山麓,順山修建,以山腰、山梁處居多,山腳、河谷地帶較少。《元陽縣志》載:“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壯麗、資源豐富的山區,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層層,村後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種,多數村寨都有一條水溝從中流過。”
民居在我國西南地區,彝族分布范圍較廣。因此,其民居類型為適應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響,而顯得比較復雜,不過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卻有廣泛的代表性。一般說來,彝族民居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瓦房、土掌房、閃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習俗彝族實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兒女婚後另建住房,自立門戶,僅幼子與父母同住。彝家院落寬敞,以供生產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辦紅白喜事時,可以廣納賓客。居室內,正房堂屋靠牆處供奉著天地祖宗處於牌位,供桌上擺設著香爐及虎、獅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於接待客人;左側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塊石頭支成,俗稱“鍋莊”,用以取暖御寒,熱水烤茶,火塘周圍是家人圍坐議事的地方。正房兩側房間為當家兒子媳婦的臥室,兼存放貴重物品。一般長子居左,次子居右。老人、小孩及客房設在側廂房。大門後做磨房,正房樓上是糧倉,樓下為畜廄。
建築藝術
佛教建築南诏國時期,彝族先民的建築藝術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主要體現在大理崇聖寺千尋塔上。千尋塔造型與同時代西安小雁塔相似,雲南地方文獻也常提到唐朝大將恭韬、徽義造塔等情況,由此,有學者認為千尋塔有內地漢族工匠參與設計和建造,這是有可能的。崇聖寺三塔建成後,已經受住了兩次地震的考驗,一次是明正德乙亥年(1515)大理地震,千尋塔“折裂如破竹”,但十來天後又自行彌合。另一次是1925年大理發生強烈地震,城內房捨十室九塌,而千尋塔卻僅震落塔剎。這充分證明了南诏國人民高超的建築藝術。
城市宮殿南诏建國後,一度以陽苴咩城為政治中心,在這裡修建了古城池和宮殿,規模和布局都有其獨到之處,如《雲南志》載:“陽苴咩城,南诏大衙門,上重樓,左右又有階道,高二丈余,湬(音纣)以青石為磴。樓前方二三裡,南北城門相對,大和來往通衢也。從樓下門行三百步至第二重門,門屋五間。兩行門樓相對,各有片旁(匾額),並清平官、大軍將、六曹長宅也。入第二重門,行二百余步,至第三重門。門列戟,上有重樓。入門是屏牆。又行一百余步,至大廳,階高丈余。重屋制如蛛網,架空無柱。兩邊皆有門樓。下臨清池。大廳後小廳,小廳後即南诏宅也。客館在門樓外東南二裡。館前有亭,亭臨水池。周回七裡,水深數丈,魚鱉悉有。”從描述中可以看出,這一建築群顯然是經過精心規劃的,不僅有崇階危樓,來往大道,官員住宅,亭館水池,而且其建築藝術水平在當時也是很高的。彝族的民居建築,因地區的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居住經濟水平和社會分層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彝族居住民俗也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發生著不同程度的變異,一些落後、原始的住俗也漸在革以新俗;一些傳統、典型、富於民族風格的民居建築形式也得以發展和光大,現在彝區的一些現代化建築就吸取和保存了彝族民居的建築結構和裝飾藝術。
推薦閱讀:
北京前門樓子九丈九
福州倉山發現青磚古宅 系罕見民國豪宅
瓦房店橫山書院
普蘭店永安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