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中國古代建築 >> 開封老宅與中國傳統文化

開封老宅與中國傳統文化

日期:2016/12/15 0:48:0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開封宋代的皇宮、清代的鐘鼓樓、近代的二曾祠、大袁家樓,眾多的牌坊隨著歷史的變遷早已成了老百姓口中訴說的話題了。而現今,開封的游梁祠、文廟、祥符文廟也只留下一些零星的記憶以及孤零零的殘舊建築和石碑了。

  我國故宮耗時14年建成,之後卻花費了大量時間對建築物進行精雕細琢,用種類繁多的裝飾賦予中國傳統建築超凡的美學價值與文化價值。現今,保存完好的山陝甘會館的磚木雕刻就是中國建築精華在開封的一個縮影。而更多散落在開封胡同中的老建築、老宅和門樓恰如一顆顆散落的珍珠,在悠閒地訴說著開封曾經的輝煌。

河南 開封 老宅 中國 傳統文化 建築中國網

河南 開封 老宅 中國 傳統文化 建築中國網

  老宅與中國傳統文化

  在老城區居住了幾年,竟然狂熱地喜歡上了中國的老建築。自2009年開始,我便騎車到開封胡同裡轉悠,每次發現一幢老宅時,不亞於打開朋友送的禮物時的那種驚喜與興奮。之後就與愛人利用業余時間開始掃街式地在開封一個胡同一個胡同地尋找尚存的老建築。撫摸著日漸稀少的老建築那殘舊的牆磚,每次離開時就像離開已是暮年的老父親,戀戀不捨!

  如果我們經常穿梭在開封的背街小巷,有興趣看一下老門樓,你會發現,老門樓上的門大多是黑色的,這其實是中國古代等級制度的一種直觀反映。開封現存的民居門樓,紅色的已經沒有了,絕大多數門樓都破敗不堪,毀壞嚴重,為什麼會造成這種情況?既有歷史原因,也有人為因素。過去一個院落、一個門樓都有主人,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居民院兒變成了公房,門樓則成了沒有主人的公共設施。我曾粗略統計了一次,現有的200個門樓,完好無損的少之又少。眼下,北京新建一個門樓要10萬元左右。而在開封,曾聽說一個區維修公房與門樓的資金一年才有10萬元。在此,建議政府可以嘗試鼓勵企業認領門樓,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一項工作。

  尊卑、孝悌觀念在開封老宅中的具體體現

  中國傳統思想裡的天圓地方,尊卑、孝悌等觀念在開封的老宅中得到了最直接的體現。只要去一趟茅胡同的汜水會館,轉一轉開封胡同中尚存的四合院,就不難補上這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一課。開封的老建築給我們留下了大量中國建築的活標本。在快要倒塌的山牆露出夯土時,我們是否能理解到大興土木四個字的含義,和中國室、堂兩字為什麼有一個土字在下面的原因。在開封的小街小巷與胡同中,我們也隨處可見散落在街角的門樓與老宅木柱基石,有的基石足有50平方厘米的面積,可見當年的老宅有多麼高大。在門樓裡我們還能看到祖輩用糯米調和白灰砌牆的印記。在老宅院,我們更能看到四梁八柱、明三暗五、牆倒屋不塌等現象。

  在開封許許多多門樓與老宅裡,中枋、墊板、斗拱、椽子、望板已經是現代人所陌生的名詞了,但這些構件運用中國特有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建築出的老宅與門樓,如不遇兵火與強地震,往往能保留幾百年或上千年。當年唐山地震時,距唐山只有50公裡的觀音閣卻安然無恙。這都要歸功於中國建築合理的結構設計與精確的連接工藝。現開封的保留建築明朝祥符文廟大殿與白衣閣後閣就是開封古建築工藝很好的例證。而在開封三元街、花井街和老宅聚集區的老宅木雕、朝陽胡同張坊故居建築上的磚雕、燒雞胡同門樓的磚雕、省府後街老宅的受天之祜和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中眾多建築裝飾作為一種文化形式的具體體現,正在悄悄離我們遠去。正如一位老師所說的,我們要快一些抓住歷史的尾巴。所以,一趟胡同游能讓我們深刻意識到保留住開封老建築的深遠意義。

  因為中國建築長期以來發展變化極少,所以,開封的老宅與門樓基本上很難看到跳躍式的變化。為了找到原因,我查看資料發現,我們在建築上與西方建築相比,我們祖先更看中承傳上一代的建築之法。但正是這個原因,使我們的建築在世界建築史上與西方建築並肩而立,成為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也正是這樣的承傳,使中國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歷史沒有斷層的古國。由此,我想到了許多開封老宅中寫的孝字所代表的文化與意義。中國的五常五倫,四維八德濃縮的就是一個孝悌,再簡單點就是一個孝字。孝字上面一個老字頭,下面一個子字底,將老一代與子一代合為一體,那老一代上面還有老一代,子一代下面還有子一代,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是一體,這就是孝字。中國五千年來,多少古聖先賢給了我們無數教誨,許多都是真理,可謂是永恆不變。開封許多門樓上、老宅中、隔扇上、二道門上的字無不包含著我們祖先給我們留下的優良傳統。所以,保留住開封老建築其實就是保留住開封的歷史與文化的根。

  在開封樂觀街一門出三個進士的田家大院,一個可以說是典型的豫東民宅建築的四合院,關起門來自成天地,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門樓建在台階上,在河南,一進院廂房牆體多為影壁牆,一進門樓裡就可以看到。大戶人家還有二道門、三道門,門多有裝飾雕花。過堂門多是有貴客時才開啟,平時就走側門。四合院正房為長輩居住,東西廂房為晚輩居住,傭人住倒座房。通過對房間的住房安排,我們不難看出古人用此區分人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同時,我們的古聖先賢早在最初建築房屋的時候,就把傳統教育的精華運用在四合院的布局當中了。在過去,家是一個很大的團體,不像現在都是三口之家的小家庭。開封過去多是五代同堂住一個大院落,大家庭中就有尊卑的關系了,如田家過去在開封樂觀街就有半條街的宅院。所以,過去能夠齊家的人就能出來治國。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現代人很難體會,因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家,談到齊家、治國,也只是一個渺茫的概念,很難體會,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從文化保護上看,我們留住開封的老宅就是留下了後人體會傳統文化的一個平台。

  從繡樓說起

  現在的民居千篇一律的“豆腐”房,很少有建築文化與美學可言了。在房子布局代表的古人人倫關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我們的古聖先賢對教育女子的重視。在大坑沿街路西一處院落,有一座百年的繡樓,建築之精美,在開封老城區目前發現的還只此一處。看到繡樓,就不免使人聯想到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古代淑女。淑女琴棋書畫樣樣拿手,而今對女孩子的教育就沒有古代時對淑女要求那麼多了。但在這裡不免要聊聊中國古代對女子的教育。朱子在《白鹿洞書院揭示》當中,一開頭就講到了五倫的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而中國古代對女子的教育與繡樓又有多少關聯?這要從夫婦有別來講。

  夫婦有別,別是差別。什麼差別?夫婦兩個人責任不一樣,各有其職,這個職是天職。古時候,太太的使命是相夫教子。古人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個無後,不僅僅是指沒有後代的問題。有兒女如果沒有好好教育,也等於無後。那教養兒女的責任,就由女子承擔起來。太太這個詞是很尊貴的稱呼。它來源於周朝三太,也就是太姜、太任、太姒,她們的子女都是聖人,所以,現在稱呼已婚女人為太太,即意指你是聖人的母親,你能夠教養出像文王、武王、周王那樣的聖人。這種稱呼極尊貴,也體現出婦女身上神聖的使命。所以古德有講:“治國平天下之權,在婦女手上。”延續一個民族,讓它生生不息,讓它發揚光大最為重要的一種責任,就是教育女子。古人的聖賢,孔子有孔母,孟子有孟母;凡是聖賢,都是出自於母親手上。所以聖賢都出自於閨,古人講,懂得這個道理之後,就知道如何分工。所以保留住開封現今發現的唯一一座繡樓——閨房,有很深遠的意義。

  開封老宅與未來暢想

  與過去開封滿城都是四合院相比,現今開封保存完好的可以說全市只有兩三處了,大多數院落只有正房、一兩間廂房或過堂保留,其他的都早已因住房需求與房屋年久而翻蓋了,都已經失去先前四合院的模樣了。我大致算了一下,現在開封保留的老宅大概有千間,而這其中有一條路線極有開發價值,而且離龍亭旅游區又近,如果能開發出來,那開封胡同游就不是口號了。這個街區就是從三勝廟街到磨盤街、三元街、花井街、柴火市街、北道門、游梁祠東街、北太平街,這些街區面積不大,但卻有老宅200間之多,而且還有馮公館、省老博物院、省政府辦公大院、楊靖宇讀書處、張登雲故居、於安瀾故居等一批亟待保護的建築,還有一座寶珠寺、一座無梁庵。

  如果再建立幾個四合院酒店,此民俗街區將會對開封古城的文化與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

  今年7月,順河區一位領導約我一起參加調研開封老宅活動,一句“散落在開封胡同中的老宅是該搶修的時候了”,代表了所有熱愛開封老建築的朋友普遍的感受與心聲。中國目前的城市化進程與歷史保護已經形成對立,每一座城市如果隨意地抹掉歷史古建築的留存,都將會永遠地遺失這個城市古文明建築創造的記憶。建立沒有歷史的鋼筋水泥叢林,是沒有靈魂的肌體。

  現今,開封市政府投入巨資開發水系工程和鼓樓復建工程,還有書店街整治項目,說明政府正在還原我們老開封古韻的美麗。而天然歷史文化韻味的古建築旁邊,是一定不能缺少原汁原味的開封胡同老宅門樓襯托的,因為她們才是老開封文化的根。很多城市,一面拆除真正的老建築、老街,一方面又花大價錢做一些仿古街,實在不明智。因為,歷史是不能隨意制造的。開封的老建築本身“埋藏”著很多的故事,這些故事已經成為河南乃至全世界豫籍海外華人同胞心中的記憶,“我們有責任和義務,保護好這些優秀明清、民國時期以及近現代建築,為開封,河南留下記憶”。

  所以願更多熱愛開封的朋友加入到胡同游的老宅發現之旅中來吧。你能從中深刻地了解到開封老建築留給我們的文化財富,到胡同中去,靜下心來,你又會在喧鬧的城市與現實的生活中,找到一種幸福和自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