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百年建築“坐”滑道平移
日期:2016/12/14 11:07:40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作為武漢早期商業命脈的漢正街,當下正在進行升級改造工程。目前,位於漢正街核心區域中山大道長堤街附近的一棟百年建築漢口義勇消防聯合會舊址,將“坐”上滑道,整體平移90余米。
老建築講述民國消防故事
在這個由中山大道、多福路、長堤街和自新巷圍合的工地中,其他建築都已拆除,唯獨剩下一棟三層紅色小樓,在一片雜亂的工地中分外顯眼,斑駁的牆體,仿佛訴說著一個古老的歷史故事。
武漢市文物局文保處負責人張頌明介紹,民國初年,漢正街商賈雲集,漢口工商界為應對突發火災,成立了“商團保安聯合會”。“漢口義勇消防聯合會”是其下設民間自治組織,消防隊員由各商團職員組成,自願參加,所需救火設備費用由各地段商戶籌集。資料顯示,“消防聯合會”最多時擁有消防車24輛。新中國成立後,這個民間組織被武漢市公安局消防處接管。2011年,漢口義勇消防聯合會舊址被評定為“武漢市文物保護單位”。
這棟建築植根於許多老武漢人的記憶中。作家董宏猷回憶,他在漢口藥幫大巷守根裡長大,從家裡步行到漢口義勇消防聯合會舊址只需要3分鐘。聽親戚說,當年在漢口經商的父親也曾參與捐建。“上世紀60年代,這棟樓變成了安徽街小學的分部,我就在這裡讀的小學。後來這裡變成了糧店。”據他介紹,在掛牌“文保單位”前,這裡已經變成了很多人家聚居的民居。
仔細打“繃帶” 防止損壞古建
隨著城市開發的需要,這片地塊被批給地產商開發。在新的規劃之中,這棟百年建築處在了綠地和新建道路中間。百年建築該何去何從,引起了武漢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在進行多種方案論證後,最後選擇了就近平移90余米。這樣一來,既不妨礙城市升級改造,又最大限度地保護了百年建築。
據了解,這是武漢市文保單位首個建築平移案例。記者在現場看到,目前樓體地基部分已經被掏空、加固,並頂升出地面1.4米。樓體四周搭滿了腳手架,東側地面上澆築有6條鋼筋混凝土軌道梁,現場20余位工人正在緊張地忙碌著,稱“將來樓體要‘坐’在滑道上,往東邊平移”。
古建築平移的難度在哪裡?負責這次平移施工的上海天演建築物移位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施工負責人李亮亮現場介紹,平移歷史文物建築的最大難題在於建築物年代久遠,樓體本身十分破舊,必須保證移動的時候不散架,這就要求基礎的加固工程要做得非常細致。
據了解,漢口義勇消防聯合會舊址是磚木結構,屋架和樓梯都是木質的,隨著時間推移,木質結構已經老化,二樓支在外面的陽台也已破損。因此,該工程在加固階段格外用心。加固時,舊址周圍搭建滿堂腳手架,牆壁內外都要貼上木板、木龍骨,仿佛為老建築纏上厚重而牢固的“繃帶”,將整個樓房“包裹”成一個整體。並且,在樓底用鋼筋混凝土澆築一個“托盤”,托住整個建築物,平移時的受力點也都在“托盤”上,而不是在樓體建築本身。據李亮亮介紹,完整的平移工期大約需要4個月,而加固工作就花費了1/3的時間。
小心平移 每天6米至8米
李亮亮告訴記者,建築物移位在國內已經做了近20年,在技術上比較成熟,有的是平移,有的是頂升抬高,有的還可以旋轉。這次的移位就需先頂升抬高,再平移。在整個“托盤”最底部有6條頂升反力基礎,中間距離60厘米的位置,分布了28個千斤頂,掌控不同的受力方向,它們一起發力於“托盤”,使重達1000噸的建築物整體抬高1.4米。
准備工作就緒後,這個項目將采取從後面向前頂的方式。在整個建築物的背後用水泥澆鑄了多個“靠背”,千斤頂放在鋪有鋼板的軌道梁上,利用與靠背之間發生的反作用力,房子就可以向前滑動。李亮亮告訴記者,背部千斤頂每作用一次,可使建築向前平移20厘米,以每天6米至8米的速度計算,“走”到90余米外的新址,大概需要半個月時間。目前,基礎工程和軌道梁已全部做完,具備平移條件,將擇期正式啟動平移。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