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佰山視角】為傳統木結構 注入現代靈性
日期:2016/12/14 11:52:25   編輯:中國古代建築
一個城市的建築,代表著這座城市的氣質。在被大量鋼筋混凝土包圍的今天,擁有2500多年歷史的蘇州,如何彰顯自己的建築個性?以香山古建為代表的蘇州古建,是蘇州一張獨特的文化名片。中國古代建築有別於其它建築的最大不同點,就是它的木結構,所謂“牆倒屋不塌”,講的就是這個優勢。但是,面對現代功能、建築成本、木材資源三大制約因素,傳統古建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不少古建項目只能采用鋼筋混凝土的仿木施工技法,讓建築韻味失分不少。
位於胥口的香山工坊,將古建築技藝與科技、環保、文化相結合,巧妙地為傳統木結構注入了現代靈性,走出了一條傳承與創新相結合的破題之路。
與科技相結合,小木片也可以造出“大家伙”
位於胥口的胥江古運河上,一座長120米、寬6米的木結構拱橋靜靜橫臥。這座以75.3米跨度創下國內跨度最大的拱式木結構橋,是香山工坊突破木結構技術難題,將傳統古建營造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代表作。
用木頭造橋,在人類歷史上並非新鮮事。但要用木頭造出跨度如此大的橋,卻決非易事。而更神奇的是,造這座橋,一共用了400立方米木材,全部采用7厘米寬、3厘米厚、2米左右長度的小木條拼接膠合而成。
香山工坊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建華告訴記者,在木材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要找到這麼大跨度的天然木材來作桁梁,幾無可能。就算找得到,這根木頭到底荷重多少,能否經受自然開裂、蟲蛀、腐爛等考驗,也完全是未知數。這些問題正是制約傳統古建發展的瓶頸。為此,香山工坊首先在材料上突破創新,把新技術、新材料引進古建施工中。
用規格木板膠合集成,成為香山工坊在木結構建築上的重大創新突破。“這種工藝,采用次生和三生樹林、人造林的小樹制成大型膠合構件,任何尺寸的木片、木條、木方,都可以用來膠合集成大型的木材,在膠合集成的過程中,同時對木材進行防火、防腐、防蟲、防霉等處理,使它達到可以控制的硬度、承重。”許建華介紹,該技術由香山古建與南京工業大學聯合研制,目前已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伴隨建築材料的創新,香山工坊木結構營造技術也得到根本性突破,從原本只能用於造三層以下輕型建築,向大型體育場館、學校禮堂、大型休閒會所和旅游景區等重型木結構領域拓展。